美国 AI 00 后创业内卷:92 小时连轴转?3 个真相值得思考
我们总觉得 AI 创业光鲜亮丽,尤其是 00 后创业者该充满活力,可美国 AI 圈的不少 00 后却在 “住棺材房(6-8 平米小单间)、吃预制餐、每周工作 92 小时”—— 这样的内卷真的值得吗?背后藏着行业和个人的双重选择。读完这篇,你能搞懂他们内卷的核心原因,看清这种模式的实际代价,还能学到如何理性看待 “创业内卷”。
一、内卷有多疯狂?3 个细节触目惊心
1、工作时长:每周 92 小时,每天近 14 小时连轴转
92 小时的工作时长不是 “偶尔冲刺”,而是常态:他们通常早上 7 点到工作室,凌晨 1 点才离开,每周只休息半天(用来采购预制餐和补觉)。比如开发 AI 大模型的团队,白天要写代码、测试模型,晚上要和投资人对接、改商业计划书,连吃饭都对着电脑;遇到模型迭代关键期,甚至会连续 3 天只睡 4 小时,靠咖啡和能量饮料撑着,把 “连轴转” 刻进日常。
2、生活条件:住 “棺材房”,吃预制餐省时间
为了离工作室近、省钱省时间,很多 00 后创业者住在市中心的 “棺材房”—— 面积只有 6-8 平米,放一张单人床和小书桌后,转身都困难,没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洗澡要去公共浴室。饮食上,他们几乎顿顿吃预制餐(比如冷冻披萨、加热即食的意面),不用做饭洗碗,每天花在吃饭上的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把省下来的时间全投入工作,生活被 “压缩到极致”。
3、社交归零:朋友聚会、休闲娱乐全 “砍掉”
他们的社交圈基本只剩下 “同事和投资人”,之前的同学聚会、周末看电影等活动全被取消。有创业者说,自己已经半年没和发小视频通话,偶尔发消息也只聊 5 分钟就匆匆结束;甚至家人的生日,也只能在深夜发一条祝福消息,没时间视频。在他们眼里,“创业成功前,所有非工作的事都是‘浪费时间’”,社交成了 “奢侈品”。
二、为啥这么卷?3 个核心原因
1、行业竞争:AI 赛道 “抢时间就是抢生存权”
美国 AI 圈现在处于 “疯狂迭代期”,新的模型、新的应用每天都在出现,谁先推出产品、谁先拿到融资,谁就能活下去。比如两个做 AI 教育工具的 00 后团队,A 团队比 B 团队早 2 周上线测试版,就先拿到了 5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B 团队因为慢了一步,投资人转而投了 A 团队,最终只能解散。在这种 “快鱼吃慢鱼” 的环境里,他们觉得 “多工作 1 小时,就多一分赢的可能”,不敢停下。
2、资本压力:投资人 “只看进度,不看过程”
很多 00 后创业者拿到的是 “阶段性融资”,比如投资人要求 “3 个月内完成模型 1.0 版本,否则就停止注资”。为了达到投资人的要求,他们只能靠 “堆时间” 来赶进度 —— 比如原本需要 5 人 6 个月完成的开发,现在 3 人要在 3 个月内做完,只能靠延长工作时间来补人力缺口。投资人不会关心他们住得好不好、睡得够不够,只看 “有没有按时交出结果”,资本压力把他们逼进 “内卷怪圈”。
3、自我驱动:00 后 “想快速证明自己” 的焦虑
这些 00 后大多是名校辍学生或刚毕业的年轻人,带着 “想早点做出一番事业” 的焦虑 —— 他们看到身边有人 22 岁就靠 AI 创业实现财务自由,也想复制这样的成功,怕 “慢一步就被同龄人甩在后面”。这种 “自我驱动型焦虑” 让他们主动选择 “高强度工作”,甚至觉得 “不卷就是没野心”,把 “内卷” 当成 “努力的证明”。
三、内卷的代价:别只看到 “拼”,还要看到 “伤”
1、身体亮红灯:失眠、胃病成 “职业病”
长期高强度工作、不规律饮食,让很多人出现健康问题:超过 80% 的人有失眠困扰,要靠褪黑素才能入睡;60% 的人有慢性胃炎,因为经常吃冷的预制餐、饿肚子工作;还有人因为久坐不动、缺乏锻炼,20 多岁就出现腰椎间盘突出。有创业者说,自己曾在写代码时突然胃痛到冒冷汗,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让他 “必须减少工作时长,否则会加重病情”,可他休息 2 天就又回到工作室。
2、心理压力大:焦虑、自我怀疑常伴随
虽然他们表面 “斗志满满”,但内心常被焦虑和自我怀疑困扰:比如模型测试效果不好时,会怀疑自己 “是不是没天赋做 AI”;融资进度慢时,会担心 “团队撑不下去,自己会成为失败者”。有调查显示,美国 AI 圈 00 后创业者中,近 70% 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却很少有人去看心理医生,觉得 “承认心理有问题就是‘软弱’”,只能自己硬扛。
3、决策风险:疲劳工作易 “犯低级错误”
长期睡眠不足、精神疲劳,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力,容易犯 “低级错误”。比如有团队因为成员疲劳,在写代码时少加一个符号,导致模型崩溃,之前 3 天的工作白费;还有团队因为赶时间,没做充分调研就推出产品,结果用户反馈极差,只能回炉重造,反而浪费更多时间。“为了快而快”,最后却 “因快变慢”,陷入 “越卷越错,越错越卷” 的恶性循环。
四、给我们的启示:理性看待 “创业内卷”,别盲目跟风
1、内卷不是 “努力”,分清 “有效奋斗和无效内卷”
真正的努力是 “有目标、有方法地推进工作”,而不是 “靠堆时间来自我感动”。比如同样是做 AI 模型,有的团队通过优化开发流程、合理分工,每天工作 10 小时就能达到目标;有的团队却靠 “熬时间”,每天工作 14 小时,效率反而更低。我们要分清 “有效奋斗” 和 “无效内卷”,别把 “身体透支” 当成 “努力的勋章”。
2、创业是 “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平衡很重要
创业不是 “短时间内拼一把就能成功”,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平衡好工作和生活才能走得远。比如有的 00 后创业者每周留 1 天时间休息,陪家人聊天、去公园散步,反而能让精神更放松,回来工作时效率更高;还有的团队规定 “晚上 12 点后不能工作”,保证成员有足够睡眠,模型开发进度反而比 “熬通宵” 的团队更快。“张弛有度”,才能在创业路上走得稳、走得久。
3、核心竞争力是 “创新力,不是卷时长”
AI 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 “创新能力”—— 比如能不能想出新的应用场景、能不能优化模型的效率,而不是 “谁工作时间更长”。比如 OpenAI 的早期团队,不是靠 “卷时长”,而是靠 “对 AI 趋势的准确判断和创新的技术思路”,才推出了 ChatGPT。与其把时间花在 “熬通宵” 上,不如花在 “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上,这才是创业成功的关键。
美国 AI 00 后创业者的内卷,是行业竞争、资本压力和自我焦虑的共同结果,但这种 “以牺牲身体和生活为代价” 的模式,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对我们来说,不管是创业还是工作,都要理性看待 “内卷”,找到 “有效奋斗” 的方式,平衡好工作和生活,才能既实现目标,又不辜负自己。
你怎么看这种 “住棺材房、每周工作 92 小时” 的创业内卷?如果是你,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记得关注我获取更多职场和创业干货,点赞让更多人理性看待内卷,收藏起来下次迷茫时参考~
热点资讯/a>
- CDPR谈NS2版《2077》新功能:不是"
- 输游戏去要帅哥微信,加上发现他每年都发来祝福,时间长达竟七年
- 必须珍藏的年度好书《穿越七零重组家庭》,每个细节都值得回味
- 降息无法拯救美国,特朗普隔空批评,36万亿债务炸弹谁拆?
- 《凡人修仙传》直到韩立被黄枫谷出卖,方知,他为何会拜入落云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