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俄军潜艇突然浮现水面,北约为何大惊失色,真相是什么?
一艘潜艇浮出水面就能让整个北约如临大敌?10月上旬那场发生在法国近海的风波,看似是技术故障的争论,实际上藏着更深的较量。
事情要从10月9日说起。
那天北约在社交平台发了张照片,画面里一艘黑乎乎的潜艇正漂在海面上。配文说得挺直白:"新罗西斯克"号因为机械问题不得不浮上来。法国海军的"阿基坦"号护卫舰就在旁边盯着,荷兰人还派了拖船全程陪同。
这场面确实罕见。
俄罗斯黑海舰队第二天就发声明了。他们的说法完全相反——我们是按计划从地中海返航,浮出水面是遵守国际规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0条写得明明白白,潜艇过领海必须浮航并展示国旗。
你注意到没有,双方吵的根本不是同一件事。北约强调"被迫浮出",俄方强调"主动浮航"。一个字之差,意思天差地别。
我认为这里面有文章。
英吉利海峡那段水域,宽度最窄的地方也就33公里。按照国际法,沿岸国领海宽度12海里,换算过来大概22公里。你算算,潜艇想不被发现地穿过去,几乎不可能。这就是北约选择在这里做文章的原因。
法国护卫舰跟踪的时候,雷达记录下了潜艇在海峡中段有17分钟速度异常缓慢。英国皇家海军的"铁公爵"号也证实了这点。但这能说明什么?说不定人家就是故意慢下来,让你们看个够。
说到底,谁也拿不出铁证。
北约拿不出潜艇舱室进水的照片,俄罗斯也没公布完整的航行日志。Telegram上那个叫VChK-OGPU的频道从9月底就开始爆料,说潜艇燃料舱泄漏,柴油渗进底舱。但这个频道的可信度本身就存疑,很多军事分析师都指出它经常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
想想看,如果潜艇真有那么严重的故障,为什么敢穿越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每天有超过500艘商船通过英吉利海峡,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问题。
时间太巧了。
北约的"坚定正午"核演习10月13日才正式启动,但前期准备从10月初就开始了。俄罗斯潜艇恰好在这个节骨眼出现在大西洋,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636.3型基洛级潜艇的能力不容小觑。水下噪音控制在100分贝左右,接近海洋背景噪声。北约的P-8A反潜机理论上能探测90分贝以上的目标,但实际海况复杂,探测效果要打折扣。
"新罗西斯克"号装备的"口径"巡航导弹射程达到1500公里,这意味着它在英吉利海峡活动时,理论打击范围覆盖大半个欧洲。这或许才是北约真正紧张的原因。
我觉得双方都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俄方通过这次航行,向外界传递了几个信号:第一,黑海舰队虽然在乌克兰战场受挫,但跨区域调动能力依然存在;第二,我们有能力在北约后院自由活动;第三,国际法赋予的航行权,我们会坚决行使。
北约这边呢?法国、荷兰、英国三国接力监控,展示的是对欧洲近海的绝对掌控。更重要的是,通过渲染"技术故障说",在舆论场上塑造俄海军"不可靠"的印象。
信息战的威力有时候比真刀真枪还厉害。
过去一年多,关于俄军装备问题的报道铺天盖地。从坦克到战机,从导弹到军舰,西方媒体总能找到各种"证据"证明它们不行。但战场结果却很复杂,远不是这些报道描绘的那么简单。
拿这艘潜艇来说,它2014年服役,2024年4月刚完成现代化改装。理论上正是状态最好的时候。改装包括了声呐系统升级、武器系统更新、动力系统检修。如果真像北约说的那么不堪,俄罗斯为什么要派它执行跨大洋的任务?
有个细节值得注意。
荷兰海军派出的拖船型号是"多功能支援舰",这种船不仅能拖曳,还配备了先进的水声监听设备。表面上是护送,实际上是在全程收集潜艇的声纹特征。这些数据对于完善反潜数据库极其宝贵。
所以你看,所谓的"护送"可能恰恰是北约想要的结果。让潜艇浮在水面慢慢走,比它躲在水下偷偷溜更符合北约的利益。
回过头看这场争议,法律问题其实很清楚。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9条定义了"无害通过",第20条规定潜艇必须浮出水面。关键在于怎么理解"无害"。是单纯的物理通过就算无害?还是要考虑船只的性质和目的?
这个争论从冷战时期就存在,到现在也没有明确答案。美国和苏联都曾为此打过嘴仗。1986年美国军舰进入苏联领海,里根政府的理由就是"无害通过"。苏联当然不接受这个说法。
现在角色互换了,逻辑却是一样的。
俄罗斯强调程序合规,北约质疑实质意图。双方都没错,也都没对。国际法在大国博弈面前,永远存在解释空间。
我想说的是,把这件事简单归结为俄海军技术落后,未免太表面了。军事装备确实有高下之分,但国际政治的游戏规则远比技术参数复杂。
英吉利海峡的战略价值在于,它连接北海和大西洋,是北约海上防御体系的咽喉要道。冷战期间,苏联潜艇要进入大西洋,必须突破所谓的"GIUK缺口"——格陵兰、冰岛、英国构成的反潜防线。现在地理位置没变,但技术手段今非昔比。
水下监听网络、卫星监控、无人潜航器,北约在这片海域布下了天罗地网。理论上,任何潜艇的活动都逃不过监控。但理论是理论,实战是实战。海洋环境的复杂性给了潜艇方很多腾挪空间。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北约如此在意这次事件。
如果俄罗斯潜艇能够相对自如地通过英吉利海峡,即便是浮航通过,也意味着北约的海上封锁并非固若金汤。这对于依赖制海权的北约来说,是个不小的心理冲击。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场风波反映出海洋法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传统的领海、专属经济区概念,是在上世纪冷战背景下制定的。现在技术进步了,国际格局变了,很多规则已经跟不上形势。
北极航道的争夺就是例证。随着气候变暖,北极冰层融化,新的航道逐渐开通。谁能控制这些航道,谁就掌握了未来的战略主动权。俄罗斯在北极地区部署了大量军事力量,包括能在冰下活动的核潜艇。
"新罗西斯克"号虽然是柴电潜艇,不能长时间在冰下航行,但它的活动范围覆盖了从黑海到北大西洋的广阔海域。这种机动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威慑。
回到10月9日那天。
当北约在社交媒体发布那张照片时,他们的战略传播团队一定精心策划过。照片角度、配文措辞、发布时机,每个细节都经过设计。目的很明确——塑造俄海军"力不从心"的国际形象。
俄罗斯的反应也很快。黑海舰队的声明用词强硬,但没有过度情绪化。他们很清楚,在信息战中,保持冷静比激烈回应更有效。
双方都在争夺话语权,这是现代军事对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人可能会问,一艘潜艇的航行真有那么重要吗?说实话,单看这一次事件,军事意义有限。但放在更大的背景下看,它是俄罗斯与西方在海洋领域持续角力的缩影。
过去几年,俄罗斯海军在地中海、黑海、波罗的海都保持着活跃。尽管舰队规模不如苏联时期,但存在感不降反升。这背后是俄罗斯战略思维的调整——不求数量优势,但要保持关键海域的威慑力。
潜艇就是这种战略的最佳体现。它不需要编队作战,不需要庞大的后勤支援,单艇就能完成战略任务。一艘装备巡航导弹的潜艇,威慑价值不亚于一个水面舰艇编队。
这次事件之后,估计北约会加强对俄潜艇的监控力度。但监控归监控,真要阻止合法的航行通过,他们也没有国际法依据。这就是游戏规则的微妙之处——大家都在规则边缘试探,但谁也不会轻易越线。
英吉利海峡的争议可能告一段落,但类似的对抗还会继续。下一次可能是在黑海,可能是在波罗的海,也可能是在北极圈附近。只要大国竞争的基本格局不变,这种试探和反试探就不会停止。
对我们来说,这件事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我认为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的技术争论迷惑双眼。军事对抗从来不是单纯的装备比拼,更是战略智慧、法律运用和舆论塑造的综合较量。
当你看到类似的新闻报道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曝光?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叙事角度?谁是信息的发布者?他们想达到什么目的?
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比表面的技术细节更接近真相。
那艘在法国海岸浮出水面的潜艇,最终还是回到了它的母港。争论会继续,海洋依然辽阔,而大国之间的博弈,远未到落幕的时候。
热点资讯/a>
- CDPR谈NS2版《2077》新功能:不是"
- 输游戏去要帅哥微信,加上发现他每年都发来祝福,时间长达竟七年
- 必须珍藏的年度好书《穿越七零重组家庭》,每个细节都值得回味
- 降息无法拯救美国,特朗普隔空批评,36万亿债务炸弹谁拆?
- 《凡人修仙传》直到韩立被黄枫谷出卖,方知,他为何会拜入落云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