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前线告急,五万朝鲜人涌入俄国,每天干18小时还倒贴钱
俄乌前线告急,五万朝鲜人涌入俄国,每天干18小时还倒贴钱
在西伯利亚寒风呼啸的工地上,你可能会看到一些奇怪的景象。一群面孔黝黑、沉默寡言的亚洲人,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他们很少与外人交流,休息时会聚在一起,眼神里透着一种外人读不懂的坚毅和疲惫。
这些人,就是朝鲜派往俄罗斯的劳工。他们的口袋里或许没有多少卢布,但贴身的行李箱深处,几乎无一例外地珍藏着一张领袖的全身照。那不是简单的个人崇拜,而是在异国他乡,唯一能支撑他们熬过漫长黑夜和无尽劳作的精神图腾。当筋疲力尽、怀疑人生的时候,看上一眼,仿佛就能重新注入一股无形的力量。
这幅画面背后,是一场席卷欧亚大陆的战争所搅动的暗流。俄乌冲突打了三年,克里姆林宫发现,前线吞噬的不仅仅是弹药和坦克,更是国内最宝贵的青壮年劳动力。征兵令一响,工厂里的熟练工、田地里的庄稼汉,纷纷换上戎装。后方的生产线和基建项目,瞬间陷入了“用工荒”。
俄罗斯那片广袤的土地,从来不缺项目,缺的是干活的人。就在这种焦头烂额的当口,莫斯科将目光投向了东边那个同样被西方世界排挤的老邻居。一份涉及五万人的劳务协议,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达成了。平壤方面手头有的是过剩的年轻劳动力,而莫斯科最需要的就是能立刻上手的苦力。这简直是一场心照不宣的“资源互换”。
朝鲜这个国家,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像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人们想当然地以为,那片土地上的两千五百万人,从出生到坟墓,都将被禁锢在三八线以北。除了少数精英和运动员,普通人根本没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
可现实总比想象更魔幻。平壤早就把自己的国民,当成了一种可以出口创汇的特殊“资源”。他们是伐木工,是建筑工,是纺织女工,是餐厅服务员,身影遍布世界各地,用汗水为国家换取宝贵的硬通货。
这次涌入俄罗斯的五万大军,本该是两国“兄弟情谊”的见证。可最近俄罗斯媒体自己捅出的一则消息,却让这层温情脉脉的面纱碎了一地。消息称,在某些为了赶工期的项目上,这些朝鲜工人被要求每天工作长达十八个小时。
十八个小时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除了吃饭睡觉,他们的人生就只剩下了工作。这已经不是“996”了,这是在用生命燃烧自己,去点亮别人的工程进度。更令人咋舌的是,他们拼死拼活赚来的血汗钱,绝大部分并不能落入自己的口袋。
一大部分收入,会以“忠诚金”或者说“光荣金”的名义,上缴给国家。这笔钱,据说会被用在国内的重点工程和民生项目上。工人们成了国家行走在海外的“移动提款机”,他们的辛劳,最终转化成了平壤街头的某栋新建筑,或是某个纪念碑上的一块砖。
回望历史,朝鲜并非一直如此窘迫。在冷战的黄金年代,它曾是苏联在东方的“模范生”,是社会主义阵营里一颗耀眼的明星。那时候的苏联,为了拉拢这个战略位置重要的小兄弟,可以说是倾囊相助。大把的卢布、先进的技术、优惠的贸易项目,源源不断地涌入朝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平壤市民的生活水准,甚至让隔壁的我们都有些羡慕。自行车、收音机不是什么稀罕物,商品供应充足,人们脸上洋溢着自信和满足。他们哪里需要背井离乡,去异国他乡当苦力?
然而,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八十年代,苏联这台巨大的机器开始锈迹斑斑,步履蹒跚。作为其经济附庸的朝鲜,立刻感受到了寒意。到了九十年代初,伴随着克里姆林宫红旗的落地,朝鲜的经济瞬间被抽走了主心骨,一夜之间从云端跌落谷底。
没有了苏联的订单和援助,朝鲜生产的那些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外汇枯竭,物资短缺,曾经的富裕生活恍如隔世。平壤也曾试图自救,搞过各种经济特区,向西方国家贷款,雄心勃勃地想再造辉煌。
可惜,国小力微,又缺乏市场经济的经验,这些努力大都以失败告终。项目没搞成,反而欠了一屁股外债。在走投无路之下,平壤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赖账。这个选择虽然暂时免去了还债的压力,却也彻底摧毁了国家的国际信誉。外资绝迹,贸易伙伴敬而远之,朝鲜的大门,就此缓缓关上。
关上大门,并不意味着与世界彻底断绝联系。当所有路都被堵死后,一条新的“创汇”之路被开辟出来——劳务输出。这成了一本万利的生意,既解决了国内的就业问题,又为国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只是,这种模式从一开始就带着一种悲壮的色彩。这些远赴他乡的工人,并不能像其他国家的劳工那样,自由地选择雇主,自由地支配薪水,甚至连想家了买张机票回去看看,都是一种奢望。他们生活在严密的集体管理之下,身边总有“指导员”负责思想工作,确保他们对国家的忠诚不会动摇。
而俄罗斯,这个被称为“战斗民族”的国家,其民族性格中既有坚韧不拔的一面,也夹杂着一种实用主义的冷酷。在国家利益面前,在战争的巨大压力下,所谓的劳工权益,似乎变得无足轻重。他们需要的是效率,是速度,是能迅速填补劳动力真空的“耗材”。
实际上,俄罗斯大规模使用朝鲜劳工,本身就在走钢丝。联合国安理会早在2017年就通过了第2397号决议,明确要求所有成员国在两年内遣返其境内的所有朝鲜劳工,以切断朝鲜发展核武器的资金来源。莫斯科如今的做法,无异于公然挑战联合国的制裁体系,这背后是其与西方彻底决裂,转而与同样受制裁的国家抱团取暖的战略选择。
这些在俄罗斯工地上挥汗如雨的朝鲜人,他们不仅仅是工人,更成了地缘政治棋盘上的一颗棋子。他们的汗水,既在浇筑俄罗斯的建筑,也在为自己的国家输血,同时还在撕裂着现有的国际秩序。
他们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国家、战争和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叙事。它告诉我们,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个体的命运往往身不由己。他们是建设者,也是牺牲品;是创汇的英雄,也是被剥夺了自由的劳动者。
希望某一天,他们不再需要将领袖的照片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而是可以凭着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自由地、有尊严地去工作和生活。
热点资讯/a>
- CDPR谈NS2版《2077》新功能:不是"
- 输游戏去要帅哥微信,加上发现他每年都发来祝福,时间长达竟七年
- 必须珍藏的年度好书《穿越七零重组家庭》,每个细节都值得回味
- 狮子座魅力觉醒,星座情缘上演王者争霸战
- 《凡人修仙传》直到韩立被黄枫谷出卖,方知,他为何会拜入落云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