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老人丧子获赔60万,却被套进95万保险陷阱?
你敢信吗?一个69岁的农村老汉,儿子出事故赔了60多万,本想着把钱存银行图个安稳,结果走进银行大门,就被人给“盯”上了。
这事儿发生在许昌,老人姓孙,咱就叫他孙老汉吧。这老头一辈子省吃俭用,连生病都舍不得花钱,就怕拖累孩子。可谁想到,儿子在建筑工地上出了意外,人没了,换来60多万的赔偿金。
那天孙老汉抱着儿子的骨灰盒,眼睛都哭肿了。有人安慰他说,好歹赔了不少钱,后半辈子也算有保障了。可谁知道,每次老人去取那笔钱,心里都跟刀割似的——那是儿子的命啊!
一步踏进“温柔陷阱”
孙老汉想法很简单,把钱存银行里,图个安稳,利息少就少点,最起码踏实。可就是这个想法,害了他。
那天他走进银行大厅,刚排上队,屁股还没坐热,一个穿得体面的年轻人就凑了过来:“大爷,您要存款啊?不如看看我们这个保险产品,比定期利息高,还有保障,挺划算的。”
一张笑脸,几句顺口话,就让孙老汉听得直点头。 不是他傻,是他真不懂啊。在他眼里,人家穿得体面,说话专业,声音里还带着真诚,他就想着:这年轻人总不至于骗我一把年纪的老头吧?
老汉后来跟女儿说:“咱农村人听不懂那么多高深词,就觉得人家不会害我。”
结果呢?几天后,孙老汉被带进办公室,签下了四份厚得跟砖头似的合同。保单上写得清清楚楚:这是长期险,每年交15万,连交五年,总保费95万!
那一刻他彻底懵了:“我以为分几年交,最多二十万,咋成了九十多万?”
数字游戏里的“小学生”
孙老汉小学都没毕业,对数字本来就不敏感,更别说懂什么叫“分期缴费”、“现金价值”、“退保损失”这些专业词汇了。
销售员当时是这么说的:“这个产品特别适合您,您只要把第一笔交了,后边就慢慢交,收益也高,不用担心。”
就这么几句话,老人就交了第一笔19万。 那是他儿子命换来的血汗钱啊,他交的时候手都在抖。
回到家,女儿一看傻了眼:“爸,你这是买理财了?”
老人支支吾吾:“他们说是存钱,能挣利息。”
这时候孙老汉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不是被骗一次,而是被骗进了一个无底洞。因为一旦交不上后面的钱,保单失效退保亏损,那19万就跟打水漂了一样。
荒唐的“年收入30万”
更让人气愤的是,翻看孙老汉的保单,最扎眼的一行字竟然是:年收入30万元。
我的天啊!孙老汉一个农村老头,平时靠种几亩地过活,偶尔还得捡点废品换零花钱,一年三十万?这不是扯淡吗?
可更荒唐的是,保险公司竟然就这么通过了审核!要知道,保险在“核保”这个环节,按规定是必须要验证收入情况的,防止超出购买能力投保。可现在看来,这“核保”根本成了摆设,业务员想怎么填就怎么填,系统想怎么批就怎么批。
这就像让一个骑破电动车的农民,贷款买辆百万豪车,销售一拍脑袋说你有还款能力,你就得掏钱。
走过场的“双录”保护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要问了,不是有录音录像保护机制吗?
哈,你要是看过那种“双录”视频,就知道是咋回事了。业务员翻条款的速度,比刷短视频还快,几页纸“唰唰唰”就过了。嘴里念两句“您知道这是长期险吗”、“您清楚收益不是固定的吗”,全是标准话术。
老年人根本没听懂,点头也只是出于礼貌和信任。然后一个手印摁下去,所有责任就成了老人的。
没人问你听没听懂,也没人真关心你有没有自愿,你只是完成了一次“合规操作”,成为公司年终报告里的一个“高净值客户”。
弱势群体的无助处境
像孙老汉这样的老人,文化水平不高,防骗意识几乎为零,儿女常年在外打工,有时一个月打不了一个电话,身边连个能读懂合同的人都没有。
他们相信笑脸,相信“好心提醒”,他们不懂年化收益率,更不知道95万要交五年,交不起会退回多少钱。
赔偿金,那是对逝者家属未来生活的保障,是法律上明确规定的专款专用,不能随便投资,更不能被当成公司拉业绩的提款机。
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这些钱在某些业务员眼里,就是“香饽饽”,就是业绩指标,就是提成奖金。
维权路上的重重障碍
好消息是,近年来已经有多起类似案件判决,法院支持老人撤销合同,甚至判保险公司全额退还保费。特别是当保单存在年收入虚报、双录缺失、销售误导时,维权是有希望的。
可坏消息是,维权的代价太高了!打官司、搜证、请律师,哪一样不是耗费心力?对于一个69岁的农村老人来说,这简直就是第二次伤害。
制度漏洞亟需堵住
说到底,这件事反映出来的问题太多了:
第一,核保环节形同虚设,虚假信息轻松过关; 第二,双录制度走过场,没有真正起到保护作用; 第三,针对老年群体的销售缺乏有效监管; 第四,维权成本过高,普通人承受不起。
保险本身不是坏东西,它的本意是保障,是帮人分担风险的工具。可一旦到了某些业务员手里,就变成了“提款机”,特别是对那些信息闭塞的老人来说,那更是陷阱。
我们需要更严格的监管,更真实的双录,更清晰的保单解释机制。最重要的是,在销售人员面前,替这些老人多一双眼,挡一次坑。
保险应该是托底的,不是拌脚的;是渡人的,不是推人下深渊的。
现在孙老汉的事情还在处理中,女儿已经开始找律师,准备走法律途径。可不管结果如何,这19万块钱和老人受到的伤害,已经造成了。
你身边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觉得应该怎么保护这些弱势群体不被套路?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热点资讯/a>
- CDPR谈NS2版《2077》新功能:不是"
- 输游戏去要帅哥微信,加上发现他每年都发来祝福,时间长达竟七年
- 必须珍藏的年度好书《穿越七零重组家庭》,每个细节都值得回味
- 降息无法拯救美国,特朗普隔空批评,36万亿债务炸弹谁拆?
- 狮子座魅力觉醒,星座情缘上演王者争霸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