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计划由华野主打黄维兵团,后来怎么变成装备逊于华野的中野了?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之总体战略部署,华东野战军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启动了淮海战役,开始攻击拥有五个军的国民党之黄百韬兵团。
两军战至第二天,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将军就边指挥部队力战黄百韬,边考虑之后的作战计划——如何歼灭黄维兵团或其他国民党军队。
不过,战场形势的变化,往往发生于瞬间,有时根本由不得战争指挥者按部就班地落实既定计划、方案。
黄百韬兵团与华野激战之际,国民党之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两支敌军,奉蒋介石之命,在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下,出徐州,扑向华野作战地域。
这两个敌军兵团,既是为了援助黄百韬,更是企图联合黄百韬兵团,攻击华野。
此种情况下,毛主席和身处战争一线的粟裕将军都认为,打掉黄百韬后,可以趁机歼灭来援之邱清泉、李弥两个敌军兵团,进而夺占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行动中心之一江苏徐州。
但是,华野若要展开这一歼敌行动,必须切实防范黄维兵团的行止。
因为,那时,同样是奉命救援黄百韬兵团的、从安徽亳州的蒙城(地处徐州西南方向)地区而来的黄维兵团,肯宁会在蒋介石的严命之下,全力以赴地救助邱清泉、李弥所部。
于是乎,华野消灭黄百韬后的主要歼击目标,由黄维兵团变成了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
为了确保华野这一作战目的的达成,中央军委、毛主席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三日,电令中原野战军,在华野一部的协助下,阻击与之临近的黄维兵团,并“准备独立担任打黄维”之重任。
中野马上回电表示,坚决按照军委的指示,组织、调派部队展开相应的军事行动。
当时,一度调动、牵制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中野,刚从大别山转出来,武器装备没能得到及时补充,相对较差。但是,他们打击敌人的决心坚定,战胜敌军的信心充足。
同时,他们也希望,利用打击军械精良的黄维兵团的机会,进一步充实、武装自己,提升部队作战能力。
接受了阻击作战任务的第二天,中原野战军就与黄维兵团先头部队之一部,接战于颍河水域。
随之,中野根据初次与黄维所部交战的情况,结合中野现状,给中央军委、毛主席发去了请示电报。
他们打算组织所部八个纵队,全力攻击黄维兵团。同时申明,其中的三个纵队,正担负阻击由安徽东北部的蚌埠北上的、进击徐州的李延年兵团等敌军的任务。
为此,中野建议,他们对黄维兵团的作战行动,最好是在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中野的三个纵队完成阻击任务后进行。
可是,华野与黄百韬兵团开战不久,短时间内不可能结束战斗。华野的兵力业已全部投入到攻击黄伯韬和拦阻援敌之中,自身已没有多余的兵力替代中野的三个纵队。
那么,我军该如何迎击乃至歼灭黄维兵团呢?就在这一问题尚未有答案之际,淮海战场的形势又发生了变化。
于是,中央军委、毛主席审时度势,于十一月十六日决定,变之前的华野解决黄百韬兵团之后,随即消灭邱清泉、李弥所部的计划为:华野伺机吃掉邱、李之一部,对敌军以示震慑即可,不寻求全歼。
然后,华野调派一部兵力与中原野战军联合出击,攻打从徐州南部地区北上的、配合黄维兵团行动的国民党之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从而使进军速度较快的黄维兵团进入“独处”之境。继而,寻机消灭该部敌军。
谁知,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这两部救援黄百韬的敌军,他们害怕遭遇灭顶之灾,故而,一路上犹豫徘徊,行动迟缓。
邱、李两军的态势,让毛主席和粟裕将军都觉得,重创或消灭他们一部兵力的可能性较小。
于是,中央军委、毛主席又据依据作战一线上报的实际情况研究决定,一旦歼灭了黄百韬兵团,就着手解决(或消灭、或击退)国民党南线部队。之后,转入对黄维兵团的作战。
中野根据中央军委的这一决定,结合战场的发展态势,致电军委和华野:黄百韬兵团覆亡后,华野可以派遣一部兵力拦击、阻滞邱清泉、李弥兵团;同时调派一部兵力,协助中野攻打黄维兵团及其他敌军。
中央军委和仍在激战黄百韬兵团的华野都认为中野的这一建议可行,而且,粟裕力主“先打黄维兵团”。
上述,都是在华野攻击黄伯韬兵团的过程中,中央军委、毛主席与华野、中野密切磋商着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可谓未雨绸缪!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黄百韬兵团气数到了尽头,被华东野战军一扫而光。
如此一来,军委、毛主席及华野代司令员粟裕、中野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等领导同志,都瞬间觉得肩头的担子轻了不少。
次日,在蒋介石的催逼下,为救援黄百韬兵团而不顾其它,只管突击猛进的黄维兵团与中野的阻拦部队正面交锋。
此时,担负着与黄维相同使命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本应与黄维兵团互为犄角,协同进军,但他们踟蹰不前,与黄维所部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空隙。
中野发现这一现象后,立即致电毛主席,建议趁黄维兵团形单影只之际,集结兵力,将其打掉。
收到中野的电报后,毛主席决定以中野为主,华野配合、协助,消灭攻势迅猛、实力强大的黄维兵团。
至此,攻打蒋介石嫡系部队黄维兵团,并以中原野战军为主进行的作战行动,才最终确定下来。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中野成功地包围了骄横狂傲的黄维兵团,并胸有成竹地向毛主席汇报说:“估计三天内可能解决战斗。”
蒋介石惊悉黄维兵团陷入“共军”重围后,立即指派自己的参谋总长顾祝同到前线督战,整合力量,打击“共军”,救援黄维兵团。
二十六日,顾祝同一抵达淮海战场,就电令黄维不要与“共军”纠缠,赶快集中优势兵力,设法向南突围。同时,命令忧惧不前的李延年兵团等部队迅速进击,接应黄维。
黄维接到顾祝同的突围电令后,好像是捞到了救命稻草,忙不迭地遵命行动,率部猛冲猛打,企图在兄弟部队的接应下,脱困而去。
兵强马壮的黄维兵团的强力反击下,使得我参战部队的伤亡迅速加大,且攻击乏效。到了二十八日,中野被迫停止了对黄维兵团的进攻。
对此,中野政治委员邓小平在战后,曾向中央军委作了这样的汇报说明:
“……对敌人战斗力消耗和混乱的状态估计过高,对敌人防御坚强能力估计不够,……”伤亡大,“收效则甚小”。
毛主席得知中野对黄维兵团作战失利后,立即电令华野继续增援中野(尤其是炮火),并要求华野为中野组建预备队,以为应急之用。
华野自当遵命照办,并为中野提供了自己在阵地战中的一些对敌经验。
得到华野的进一步支援,又借鉴运用了其“近迫作业”等歼敌经验后,中野的局面开始由被动变主动,战果在迅速扩大。
反观黄维兵团,防御阵地在不断缩减,军兵战斗力在急剧下降,已然是败像纷呈。
黄维兵团眼看不保,蒋介石心急如焚,一个劲地催逼援军。可惜的是,杜聿明集团及李延年、刘汝明所部,在华野的灵活机动、英勇顽强地阻击下,举步维艰。
十二月十日,粟裕将军根据中野与黄维兵团的战况,又从华野抽调三个纵队助力中野。
如此一来,黄维兵团是真扛不住了。敌我双方战至十二月十五日,蒋介石钟爱有加的黄维兵团消亡于安徽濉溪的双堆集地区。
综上所述可知,打不打国民党之黄维兵团,由那支部队打,是随着淮海战役形势的不断变化而有一个过程的,并非一举而定。
再者,中原野战军是在华东野战军的大力支持下,终结黄维兵团的。
主要参考文献:《淮海战役》、《毛泽东军事文集》、《淮海战役亲历记》
热点资讯/a>
- CDPR谈NS2版《2077》新功能:不是"
- 必须珍藏的年度好书《穿越七零重组家庭》,每个细节都值得回味
- 输游戏去要帅哥微信,加上发现他每年都发来祝福,时间长达竟七年
- 降息无法拯救美国,特朗普隔空批评,36万亿债务炸弹谁拆?
- 《凡人修仙传》直到韩立被黄枫谷出卖,方知,他为何会拜入落云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