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转型升级,国庆专属产品退场后如何挑选高性价比“老将”理财?
国庆理财大变局“专属”退场,“老产品”成银行心头好?
国庆假期快到了,大多数人都在计划去哪儿玩,但银行和理财公司早已悄悄开启了“吸金模式”。今年的理财市场有点不一样。原本国庆标配的“专属理财”产品,如今几乎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波正在热卖的“存续理财”产品,就是那些早就发售过的理财“老将”。它们被包装得相当诱人,比如“假期收益+10天赚更多”,仿佛在喊快快买,买了就能坐享收益!
回顾往年,银行和理财公司可不是这样的调性。碰上节假日,总爱推出各种“国庆专享”、“中秋特供”,以超高收益预期冲击眼球。但放到今天,为什么这些“节日限定”集体退出舞台呢?这背后暗藏的是理财市场的转型密码。
前几年,银行的理财产品更像“保本存款”,刚性兑付几乎是默认规则,收益看上去简单直接。这种模式虽然让人心安,却不透明,风险也被掩盖了。净值化转型应运而生理财产品要像基金那样,每天都“明账明算”,盈亏用净值变化直接反映,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己承担。这就意味着,过去那种靠“画大饼”吸引客户的套路逐渐失效了。尤其在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银行想设计出收益超高的“节日特供”产品更是难上加难。
“老产品”就成了今年假期的主打。没错,银行努力把熟悉的存续理财包装成能够经得住时间检验的“稳定王者”。相比新产品,它们的业绩表现确实更让人放心。据公开数据显示,如今银行力推的债券型、固收型理财,年化收益普遍高于同类产品。不少历史平均年化收益能做到2.5%以上,相比余额宝等现金管理类理财1.28%左右的收益水平,算得上非常能打了。
但高收益也伴随了更大的波动,不是所有“老产品”都适合假期“躺赚”。那要怎么选呢?假期余额短的人更适合固收类稳健型理财,时间越短,收益的波动影响越低;尽量选择优质资管机构长期运营的产品,它们抗市场波动的能力更强;别盲目被高收益吸引,“保住本金”依然是理财最重要的一步。
今年国庆,理财市场的静悄悄改变不是偶然,这不仅反映出行业更加规范,也传递出投资者选择越来越理性的信息。回归本质,理财的重点永远是适合自己。各位,假期安排妥了?要不顺便看看哪款理财趁手?主攻收益还是稳守本金全看你啦。
你对这波假期理财变化怎么看?评论区见!
热点资讯/a>
- 南通公积金贷款必看指南
- 玉昆2比3不敌海港 VAR无处不在 安德森场外遥控指挥
- 《红楼梦》在此入梦,“刘姥姥”带你穿越!
- 鹊山鸡为何不建议养?揭秘高营养背后的养殖困局
- 华夏基金上半年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超2.1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