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高校捞八万斤鱼请全校师生连吃10天,劳动教育如何避免形式主义

点击次数:160 发布日期:2025-10-08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近日以一场声势浩大的“全鱼宴”刷屏,七八万斤湖鱼免费供全校师生连吃十天,学生更是从鱼苗投放、日常喂养到最终捕捞、清洗加工全程参与。这究竟是慷慨的福利派送,还是高校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行为艺术”?我们必须直面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与潜在挑战。

这场“全鱼宴”无疑在表层上展现了“教学做合一”的劳动教育典范。在当下高校劳动教育普遍被诟病为“形式主义”和“有劳动无教育”的语境中,让学生亲手将“自己喂大的鱼”送上餐桌,这种具身化的体验,确实能有效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从“刮鱼鳞的手足无措”到“半小时处理十条鱼”的技能飞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更在汗水中锻造了劳动精神、责任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兼济湖的半人工养殖与合理捕捞,也似乎为校园生态循环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范本,实现了教育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并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师生的生态意识。

然而,任何看似完美的叙事都经不起推敲。我们必须警惕将此案例过度神化,而忽视其在实践深层可能存在的挑战与优化空间。

首先,劳动教育的“真刀真枪”与“花拳绣腿”之间,界限模糊。 尽管学生参与了捕捞和清洗,但这种参与的深度和质量究竟如何?如果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明确的育人目标和专业师资的持续指导,这种劳动体验很容易流于“任务式完成”,成为简历上的一笔点缀,而非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劳动素养。当前高校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的“有劳动无教育”误区,其核心在于未能将劳动实践与高阶认知劳动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更深层次的育人目标有效结合。此外,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若仍停留在简单的参与时长或成果数量上,而非聚焦于学生劳动观念的转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那么“工具理性”的倾向将不可避免,学生只会为了学分而劳动,而非真正热爱劳动。

其次,校园生态循环的“理想国”与“现实困境”之间,鸿沟犹存。 兼济湖的半人工养殖模式,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宣传背后,仍需精细化管理的支撑。鱼类种类和数量的单一化,是否会影响湖泊的生物多样性?人工补氧等措施,对水体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影响如何?大规模集中捕捞对湖底生态环境的短期扰动,以及湖泊自净能力的长期维持、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鱼类排泄物对水质的潜在影响,这些都需要持续的科学监测和专业干预。如果缺乏环境科学、水产养殖等相关专业的师生深度参与科研与实践,这种“生态循环”很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而非严谨的科学实践。德国弗莱堡大学等在校园生态教育方面的探索,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养殖捕捞,而是将整个校园视为一个活的实验室,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

再者,资源管理的“经济账”与“隐性成本”之间,需要更透明的核算。 八万斤鱼的捕捞、加工与分发,涉及巨大的物力、人力和时间成本。学校声称降低了运营支出,但具体的成本效益分析,包括鱼苗采购、养殖投入、人工费用(包括学生志愿者的“隐性劳动成本”)、设备维护、加工损耗以及福利发放的实际经济价值等,都需要更透明和细致的核算。将这些成本与纯粹从市场购买食材进行对比,才能真正论证其经济效益。此外,如何确保鱼肉分配的公平性、避免浪费,以及如何将剩余资源(如鱼内脏)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都是精细化管理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如果缺乏精细化管理,所谓的“双赢”很可能只是表面文章,实则伴随着资源浪费或效率低下。

那么,如何将这场“全鱼宴”的个案经验,真正升华为可供其他高校借鉴的普遍模式,并实现其育人价值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这需要一场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落地的系统性变革:

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与专业化提升: 将劳动实践深度融入专业课程,而非仅仅作为通识课或课外活动。例如,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可参与鱼肉深加工与产品开发;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可负责水质监测与生态评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策划“渔文化节”等活动。引入校内外专家、行业导师,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确保劳动教育的专业性和深度。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打破学校内部各部门的“蜂窝状结构”,建立教务、学工、后勤、科研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平台,与当地渔业企业、餐饮行业、社区服务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让劳动教育不再是“孤岛化”的校本活动。数字赋能下的评价考核体系创新: 摒弃单一的“结果导向”评价模式,构建“过程+结果”“定量+定性”的多元评价机制。利用数字平台记录学生劳动参与度、技能提升、团队协作、创新表现等数据,实现劳动素养的动态监测和增值性评价。将劳动教育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与升学、就业等挂钩,激发学生参与的内生动力。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化与透明化: 将校园湖泊视为一个开放的生态实验室,鼓励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等专业的师生进行长期监测和研究,发布年度生态报告。引入先进的水质净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确保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校园“全鱼宴”无疑为高校劳动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切入点。然而,我们不能止步于表面的热闹与福利,更应以批判性思维和建设性视角,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挑战与优化空间。教育的智慧在于将生活场景化、将劳动体验化、将生态具象化,但更在于如何将这些具象化的实践,系统性地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以科学、透明、可持续的方式运行。唯有如此,才能让校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资源都真正变为育人的沃土,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在实践中明理,在奉献中成才,共同构建一个更高质量、更具深度的育人新生态。否则,这道“全鱼宴”终将沦为一场短暂的狂欢,徒留一地鱼骨和形式主义的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