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VTEC为何能从F1神坛走入寻常家轿,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问世间什么发动机最能烧起车迷的心?一提到VTEC,大伙很多人都得会心一笑,仿佛脑袋里马上响起了高转速的咆哮——VTEC一开,谁与争锋。
但其实VTEC到底是哪门子黑科技,凭啥迈凯伦、红牛这样的F1豪门也得瞅着人家本田打转头?本田的VTEC神话,是不是吹得有点大?咱今天就来扒一扒这个“梗王”背后的真相,看看到底是怎么个天才操作,还是多少带点“滤镜”成分。
别以为这事只是汽车圈子里的技术宅暗号,这里头的故事,比你想象得更跌宕起伏。
聊到VTEC,大概率就得先说一嘴本田的那些“发明家”。在F1那个油门踩到底、退无可退的赛道上,本田动力系统的开发工程师松泽健一非但没被逼疯,反而在一堆曲轴气门里动起了歪脑筋。
VTEC,全名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电子控制系统,说白了,就是让气门“聪明起来”。它一套操作猛如虎:在不同行驶模式下自动切换凸轮,时而低调省油,时而暴力炸裂。
有人说它是“汽车心脏的变形金刚”。其实打个比方,传统发动机就像那种性格死板的“老文员”,早九晚五从不加班;VTEC则好比早上上班捧杯咖啡、晚上夜店撸串的斜杠青年,既能温柔以对,又能狂躁输出,简直就是发动机里的“双面间谍”。
而这一切,仅靠悄悄切换凸轮轴,让气门开合节奏玩出了新花样。
本田用VTEC一把梭,把1964-1965那两年刷成了赛车里的春晚主咖,今天回头看看,多少F1大佬甘拜下风,不得不服气。
蹲F1历史八卦的人都懂,到了后头本田还没满足,嘴里念念不忘“性能无极限”,还卷进来了智能控制、涡轮增压这些“外挂”装备——Turbo和i-VTEC响当当。这一套下来,就是想让发动机在更小、轻的身躯里推出来更重磅的加速度。
如果真有人以为VTEC只高冷于那些只存在于梦境中的F1赛车,哎,太低估本田了。1986年,本田引擎把威廉姆斯送上了世界冠军宝座,而到1988-1992年,更是带着迈凯伦冲锋陷阵,分站冠军跟喝水一样轻松。
有啥用,数据会说话:迈凯伦一口气干了12次分站冠军,三次捧得年度锦标,大伙直接封神。
这种成绩,即使到今天,只要你在F1酒局上一提“VTEC”,总有人会眯起眼睛跟你絮叨当年那些荣光。
你说这不是天才创举,那谁才配当?
问题来了,本田吃饱F1红利后,得瑟归得瑟,还不忘厚道:让VTEC“下凡”平民车。
1989年,本田不声不响地把VTEC塞进CBR900RR,把摩托圈炸了锅——曼岛TT、铃鹿八耐、FIM-EWC,战果累累,看得其他摩托厂牌直咬牙。
奇怪没?同年这VTEC技术继续普及,不仅留在了赛道浪天浪,不久又进了马路上——搭载红头黑头B16A的那些Integra、CR-X、思域等风骚车型,还让一众本田粉疯狂为之打Call。
“B16A红头高转,堪比汽车里的哈士奇”——网络段子就这样来了。
为啥?红线直接干到8100转,一公升百匹马力,简直变态到离谱。不说别的,1991年技改一波,红线升到8200转,第五代思域、NSX TYPE-R通通吃到红利。
从此红头、VTEC的梗就如病毒般在车迷圈蔓延。
快不快?翻账本给你看,车主门口贴红头VTEC的标识就为这一份“高性能认证”,捧为神话合理不过。
NSX TYPE-R的B18C-R,打破了日系性能车“菜鸡”的偏见,被奉为“高转王”。
而改良之后的赛车机款,210马力其实还是保守说法,斗志昂扬的发动机高转大功率,给本田圈的数据党打了鸡血。
而这玩意还能做到调校精准,压缩比做到11:1,据说厂里装配精度都快赶上瑞士高级钟表顶级工匠了。
但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哪怕VTEC玩得起高转,也总会有人捅破那层窗户纸:你这个Turbo增压之后对气门那点儿“脆弱”容忍度,到底顶不顶得住?
但凡干过机修工都晓得,这玩意儿上了高转,电磁阀寿命、气门室盖密封性,哪样不是老大难。
别说你用的是什么本田特供窄角V型发动机,这些后遗症可不是拍拍屁股就解决。
尤其是动辄七八千转、压榨极限马力,人家F1玩两圈容易,但放三五年家用车呢?
这些部件整天憋着劲喊:“我快顶不住啦!”
加上后期发动机日常保养费用也跟着噌噌上涨,大量民用车主开始碎碎念,没那经济实力,真养不起这“本田高转王”。
讲到这儿,大家可能会纳闷,不是号称本田品质信仰吗?为啥越到后头“地球梦”之类的新发动机槽点越来越多?
其实没办法,发动机这玩意时代升级,谁都得和环保法律、排放标准掰手腕。
现在,Turbo成了刚需,混动车型上了主桌,哪怕是本田那颗热血造车的心,也得收收“扳机”。
CR-V、雅阁、思域这些标配L15发动机的车型,不得不暂时告别高转燥音,忍痛瘦身,动力输出打了折,温吞了不少。
有粉丝吐槽“本田越来越平庸”——其实也是无奈。
咱刨根问底,这里头有两点,一是国内厂商卷得飞起,供应链抢着拼成本推新零部件质量难把控;二是本田不得已减弱动力,用以保证长寿稳定性,这谁都得服气。
你有本事天天F1标准造车,车价可就得倍数涨,谁买?
车圈就这么“魔幻现实”。
要说时代变迁带来啥变化,那可太多。
别光瞅着VTEC的老照片感慨,不妨低头掂量下你手里的方向盘——Turbo、混动、纯电一个个轮番登场,只有变化是永恒的。
本田呢,也不得不跟上这趟绿色快车,第四代i-MMD混动挂出来,标榜“科技与运动并存”——除了价格高点,确实挺香。
油耗低、平顺、动力不赖,补短板有一套。
有人嫌它不够男人味,没了VTEC那股子暴烈,反正时代变了,“机械高潮”成了怀旧梗,年轻人早已变成“数据党”看表格选车,啥马力啥扭矩,一清二楚,比讲什么“发动机情怀”更理性。
话又说回来,历史上的辉煌就像车友聚会青岛大虾,吃一次总想再来,现实里却未必顿顿都嚼得动那口高油耗高保养的性能发动机。
归根到底,VTEC确实是发动机黑科技,前无古人。
在那个油气横飞、谁都想速度登顶的年代,本田能把可变气门技术玩到极致,用事实刷掉同行的质疑。
它曾是F1赛道的轰鸣,是民用车引擎盖下的惊喜彩蛋,是少年热血的“初恋”,也是工程宅心头的白月光。
但它躲不过“节能环保”时代的螺旋丸。
本田人转身上了Turbo和混动这班快车,过去的VTEC就当是个闪闪发亮的青春片段。
有人说“技术总有被超越的一天”,但VTEC精神也不会那么容易泯灭。
许多年后再翻起那一段静止的VTEC红线,谁的心头会不泛起一丝悸动?
绩效压力、用户反馈、市场竞争,本田今天过得并不容易,但VTEC让他们至少曾经站上顶点。
技术的进步和妥协,其实都是一场时代洪流里的顺势而为。
你还觉得VTEC只是个段子吗?
你有没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不想再听一次那台高转发动机的咆哮?
说说你心中的本田VTEC,有哪些让你念念不忘又哭笑不得的瞬间?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热点资讯/a>
- 南通公积金贷款必看指南
- 玉昆2比3不敌海港 VAR无处不在 安德森场外遥控指挥
- 《红楼梦》在此入梦,“刘姥姥”带你穿越!
- 鹊山鸡为何不建议养?揭秘高营养背后的养殖困局
- 高铁火灾自救互救!社区VR消防安全体验馆设计方案,移动式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