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过江通道调整:梧桐路隧道单建,地铁11号线工期或延两三年
早高峰堵在之江大桥上的你,是不是也曾对着导航上的红色路段叹气?每天早晚,这座桥就像被堵住的水管,车龙能从桥这头排到几公里外。但最近有个消息,可能会让这条路的日子好过点——梧桐路隧道要单独修了,而原本计划一起建的地铁11号线,可能要晚几年。
这事儿说起来挺绕。一开始的规划里,梧桐路隧道和地铁11号线是打包在一起的,就像买一送一的套餐。隧道负责让汽车快点过江,地铁负责拉人,想着一步到位解决之江地区的出行难题。这个规划从2021年就定了调,要做个"捆绑式开发"的样板。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快。今年年初,市里突然说,隧道先单独建,地铁11号线的过江段以后再说。这中间到底出了啥岔子?
最主要的问题出在古海塘上。原来的规划路线,刚好碰到了需要保护的古海塘,要动这里的土,得国务院批才行,手续复杂得很。而且,隧道的走向和以后地铁11号线的站点也有点冲突,要是硬凑在一起,以后施工怕是麻烦不断。
还有个原因是隧道的出口可能要挪地方。原本想接到之浦路附近,可那里离杭州南收费站太近,车一多更容易堵。后来琢磨着往南移到四号浦,这样既能避开拥堵点,又能照顾到周边新建的小区。
说起来,地铁11号线可是条重要的线。它要是建好了,能把大江东产业区、萧山科技城、钱江世纪城这些地方串起来,滨江和萧山的联系会更紧密。现在滨江区已经在使劲推了,规划了13.8公里,设8个站,还打算在浦沿路以西多设个站。萧山区也把它报上去了,等着市里来统筹研究。
可现在隧道和地铁分开建,对11号线来说可不是啥好事。光是过江那一段,就得单独再规划建设,工期可能要多花两三年。更让人头疼的是钱的问题,杭州地铁去年亏了38亿多,现在五期规划里的线路能不能都批下来,谁也说不准。
那为啥非要先修隧道呢?看看之江大桥现在的样子就知道了。每天早晚高峰,拥堵延时指数都超过2.8,啥意思?就是说原本20分钟的路,堵起来能走一个多小时。在所有过江通道里,梧桐路隧道的优先级已经排到最前面了,比亚太路、军师路那些都要紧。
隧道改道往南,好处也不少。像绿城之江那些新小区,以后开车到浦沿的TOD,时间能省一半。而且在双浦那边的规划里,已经给11号线的袁富车辆段留好了地,就算现在没建,以后要修也方便。
其实这么安排,也是没办法的事。现在建地铁,不是说规划了就能建,得看实际需求。有个硬指标,每天每公里得有7000人以上坐,不然审批很难过。隧道先建,能快点解决眼前的堵车问题,地铁则要从长计议。
这里面最麻烦的还是古海塘保护。那可是国家级的宝贝,工程方案得国务院文管中心批了才行。现在把隧道和地铁分开规划,也是为了避开这个难题,省得以后施工的时候出岔子。
要说建议,其实可以搞个"过江通道-轨交"联合工作组。好多时候规划出问题,就是因为各管一段,没人整体盯着。要是有这么个组,能少走不少弯路。
钱的事儿也得想办法。浦沿那边不是要建智慧新天地吗?可以把那里的土地开发收益,专门拿一部分来建地铁。这样既发展了地方,又能支持公共交通,一举两得。
还有个笨办法但管用,就是以后建隧道的时候,提前把地铁可能要用的空间留出来。不然以后地铁要过,还得把隧道挖开重修,既费钱又费时间。
城市建设就像搭积木,每一块都要放得稳稳当当。有时候为了眼前的方便,可能要调整一下长远的计划;有时候为了保护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得绕点路。杭州这次的调整,其实是在试着找到一个平衡点。
毕竟,不管是隧道还是地铁,最终都是为了让大家出行更方便,让城市运转更顺畅。规划赶不上变化快,民生需求不等待,能在各种限制里找到最优解,才是真本事。你觉得这样的安排合理吗?
热点资讯/a>
- 玉昆2比3不敌海港 VAR无处不在 安德森场外遥控指挥
- 《红楼梦》在此入梦,“刘姥姥”带你穿越!
- 云端技术助力移动游戏资源积累
- 全国乐迷集体奔赴 只为四小时“肖氏马拉松”!杭州爱乐乐团20
- 印度与巴基斯坦展开军备斗争,急购武器应对压力,莫迪政府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