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韩媒:印度挑战中国电池的主导地位!

点击次数:77 发布日期:2025-08-25

【引言】

想象一下,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笔记本电脑,乃至未来即将大规模普及的电动汽车,如果“动力之心”——电池突然告急,这种画面有些令人不寒而栗。根据相关数据,2023年印度的电池储能需求为34GW,这个数字预计将在2030年暴增到450GW,这意味着增长幅度高达13倍以上。这股庞大的需求背后,印度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国内制造业计划,试图夺回部分电池市场话语权。但问题来了,印度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真正实现这一转变吗?自给自足背后,是否隐藏着不小的隐患?

【第一高潮】

一边是印度政府致力推动“自强”的制造业政策,另一边是中国在全球电池产业的强势地位,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明暗较量的格局。当下的现实是,中国在全球锂离子电池制造领域占据了77%的市场份额,原材料精炼能力更是高达80%。可以说,中国已经牢牢占据了锂电池产业链的制高点。而印度希望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为出发点打造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这听起来是个激动人心的计划,但想追赶上目前的领头羊,印度能否克服众多瓶颈问题?例如,原材料的短缺、技术的相对落后以及长期依赖进口的习惯,这些问题可都不是一两个政策就能解决的。

【发展过程】

为了解决原材料的供应问题,印度不仅在国内寻找资源,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比如,锂储量排行榜上占据前两名的澳大利亚和智利成为了印度的重要合作伙伴。澳大利亚已经与印度联合投资4320万美元,用于关键矿产的研发与技术开发,智利则通过早在2005年就签署的协定,继续深化与印度在矿产和能源领域的贸易往来。这听起来的确是一盘大棋,可老百姓的疑问来了:这么宏大的国际合作,短期内真的能见效吗?

每天在市场里卖电动车的小商贩张口直言:“电池涨价太快了,搞不好以后电动车都用不起。”而一位印度家庭主妇表示,当初换家里备用储能电池省着用了一个月的伙食钱,之后要是再涨价,家庭预算就更难管控了。从这些普通人的声音听得出来,无论政策多么光鲜亮丽,最终还是得看是否能让百姓真正受益。

【第一低潮】

表面上看,印度推动本土制造业的努力似乎形成了热闹的景象,实则暗藏隐忧。首先,原材料的供应并非一蹴而就,建立供应链需要时间。即便有来自澳大利亚和智利的合作支持,要迅速研发出适合自身的高效生产和加工技术,恐怕耗时不菲。此外,基础设施的升级和布局也需要大量投入,而眼下印度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0.64%。相比之下,中国研发投入占GDP达2.4%,美国更是高达3.4%。这个对比像两个武器装备等级完全不同的拳击手,要想打出相同的综合战斗力,印度在研发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更大的问题在于,一些行业消息人士指出,即便印度真能通过政策刺激产量,在全球市场上面临的竞争依然巨头林立,如何脱颖而出是个更现实的问题。为了抢占市场,印度企业需要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高的竞争力,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对政策的依赖。另外,前期的过度补贴或许会造成“没有政策就活不下去”的恶性循环。

【第二高潮】

但别急,当你以为印度会在挑战面前慢下脚步的时候,一则消息彻底点燃了争议的火药桶:印度推出了“国家关键矿产任务”(NCMM)全力消除“卡脖子”问题,同时通过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向企业抛出重磅利好。最引人注目的是,2025年联邦预算干脆取消了28种电池生产所需的关键原材料关税,这直接降低了制造成本,也让印度企业大大松了一口气。一些分析人士称,印度的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然而,也有人质疑:这样大幅度的税收减免,会否导致财政压力的陡增?

更令人意外的是,熟悉内情的消息进一步披露,早前的预算调整已经对锂离子电池的废料回收和先进技术进行了特别支持,这预示着循环利用也开始成为印度新战略的棋子。翻开历史资料,有类似先例的国家成功案例并不罕见,关键看印度能否把这盘棋走好。专家们断言,这一切都预示着印度或许真能在未来几年借政策红利逐渐摆脱对进口的依赖。然而在某些专家眼里,这更像是一场“豪赌”,成功与否仍然未知。

【第二低潮】

表面上,降关税、政策激励,再加上外界合作,印度看似在多方面齐头并进,但一个不起眼的问题开始逐渐浮出水面:安全性和环境问题。锂电池虽然是新兴能源的代表,但其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还可能带来矿区破坏等环境难题。再加上印度目前环境治理尚未完全达标,这些问题会否成为未来发展的“软肋”?

与此同时,鉴于印度电池行业的竞争力暂时无法与国际巨头抗衡,其市场优势能否维持也遭到了广泛质疑。一些评论家开始提出一个令人不安的假设:如果全球锂电池市场不幸供大于求,印度能否避免成为受伤最严重的投资者?企业缺乏抗风险能力、研发投金额度低等现状令形势更加扑朔迷离。

【写在最后】

如此看来,印度想用“产业保护+自给自足”来实现锂电池行业突围的道路,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平坦。表面上是站在减税和政策激励的风口起飞,实际上其长期依赖进口习惯、基础技术相对薄弱等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可能只是在“空中画了一道弧线”,又会跌回地面。而中国的高效率和强大的产业链布局,仍然是全球电池市场令人难以忽视的存在。或许印度的确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要不然也不会如此急切地寻求对策。然而,追赶者的压力和领跑者的优势之间差距到底多大?恐怕说出来让人心中打鼓。

【小编想问】

你觉得印度这样的“政策打补丁”方式,能否真正撼动中国在全球电池市场的霸主地位?这更像一场目光长远的国家宏图,还是一场高风险的“入局豪赌”?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