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不再实行“非升即走”?想多了
看到几则官方新闻说,最近好几所高校都宣称不再实行“非升即走”。里面主要提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等学校。
我分别上了这几所学校的官网查了原始文件。
《中国海洋大学诚邀全球英才申报 国家优青(海外)项目(新增批次)》文件中第一条政策就是:稳定的职业保障。聘任为学校高层次人才工程教授,纳入学校事业编制,聘为博士生导师,设有薪酬增长机制,享受良好的学术环境,无“非升即走”,不实行竞争性淘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5年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公告》中也明确:所有岗位都有编制,不实行非升即走政策。
沈阳工业大学辽阳分校在《2025年高层次人才招聘》中也明确:招聘岗位为事业编制,无非升即走要求。
《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实名编制招聘博士》,提到:学校实名编制引进高层次人才、海内外优秀博士,免笔试,薪资福利按照按国家规定政策执行。无非升即走,根据人才层次不同一次性享受安家费(最高120万元)+科研启动费+特殊津贴+生活补贴等。未取得副高级职称者,享受副高级职称相关待遇3年。
我仔细研读了这些文件,好像没有不实行“非升即走”的意思,媒体想多了。
这些学校的文件很明确:高层次人才,都是教授或者副教授级别的人才。广西科技大学虽然没有明说高层次人才,但里面也提到了实际是按照副高级职称来聘用人才的。
而非升即走适用什么人才?适合青椒,底层科研民工。
非升即走针对的是刚毕业的博士们,还没有拿到副教授。给一个聘任期限,一般是6年,在6年中,青年教师们从讲师或者助理研究员,升到副教授。升到副教授基本就可以稳当了,是长聘了。
非升即走是舶来品,欧美大学用的比较多。国内是清华等名校率先实行这个制度。但国内高校学走样了。国外高校的初衷是把教师长聘聘任之前,先有个预聘,看看是否符合要求。总体来说,预聘后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都可以满足长聘。非升即走的重点是“升”。
国内大部分高校则是恶意预聘,一口气招很多人,没有几个岗位,所以大部分人都必须走。非升即走的重点是“走”。
因此,现在中国青椒极为卷,卷不出来就要走人。
不少大学校长在呼吁不实行“非升即走”,我估计口号居多,实际行动偏少。
中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生数量越来越多,高校已经不再处在扩张期,而是进入萎缩期。不久的将来,会看到大学倒闭,大学缩小规模等现象。毕业生多,岗位少。高校哪来的动力来改革非升即走?
我不相信,你觉得呢?
热点资讯/a>
- 南通公积金贷款必看指南
- 玉昆2比3不敌海港 VAR无处不在 安德森场外遥控指挥
- 《红楼梦》在此入梦,“刘姥姥”带你穿越!
- 高铁火灾自救互救!社区VR消防安全体验馆设计方案,移动式VR
- 《洛伊的移动要塞》新手开荒必看攻略让你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