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什么时候建造的?耗时90年建成,713年开工,803年竣工,唐代匠人如何创造世界奇迹?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 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 年),历时约九十年。据唐代韦皋撰写的《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记载,当时乐山三江汇流处水势凶猛,舟楫常被颠覆,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发起修凿大佛之念。海通去世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相继主持工程,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历经三代工匠努力,大佛最终完工。
在四川乐山的岷江东岸,一尊巍峨的巨佛临江而坐,它平静地俯瞰着脚下滔滔江水,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与历史的沧桑。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它不仅是一尊宏伟的佛像,更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丰碑。究竟,乐山大佛是何时开始建造的?又为何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才得以完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探寻乐山大佛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风起开元:慈悲之心开启的伟大工程
乐山大佛的建造,始于公元 713 年,也就是唐玄宗开元元年。那时的唐朝,正处于开元盛世的辉煌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然而,在乐山这片土地上,大自然却展现出了它残酷的一面。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在凌云山脚下汇聚,水流湍急,水势凶猛。每到夏季汛期,江水如脱缰的野马般奔腾咆哮,常常将过往的船只掀翻,无数生命葬身江底。
一位来自贵州的海通禅师云游至此,目睹了这一幕幕人间惨剧,心中满是悲悯。他深知,要平息这汹涌的江水,拯救百姓于水火,仅凭人力难以做到。于是,海通禅师立下宏愿,要在这凌云山的峭壁上开凿一尊巨型弥勒佛像,借助佛的慈悲与力量,镇住这肆虐的水患,保佑百姓平安。
海通禅师的想法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弥勒佛在佛教中被视为未来佛,象征着慈悲、宽容与希望。在唐朝,尤其是武则天时期,弥勒信仰盛行,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宣扬自己是弥勒转世,使得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开凿弥勒佛像的热潮。海通禅师选择建造弥勒佛像,既符合当时的宗教信仰潮流,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开凿这样一尊巨大的佛像谈何容易,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高超的技艺和坚定的信念。海通禅师不畏艰难,他亲自踏上了筹集资金的道路。他不辞辛劳,遍行大江南北、两湖淮海等地,四处化缘。他的慈悲之心和坚定信念感动了无数人,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为建造大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艰难推进:三代接力铸就不朽传奇
在众人的支持下,乐山大佛的开凿工程终于在开元初年正式动工。当时的工匠们没有现代的机械设备,一切都只能依靠双手和简单的工具。他们在陡峭的山壁上搭起脚手架,一锤一凿地开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每一下敲击,都迸溅出希望的火花;每一次开凿,都倾注着他们对佛的虔诚和对百姓的责任。
然而,工程并非一帆风顺。佛像开工后不久,资金短缺的问题就接踵而至。尽管海通禅师四处化缘筹集了不少资金,但对于如此浩大的工程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就在众人感到绝望之时,海通禅师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据说,当地的一些贪官污吏听闻建造大佛有巨额资金,便打起了歪主意,妄图敲诈勒索。海通禅师严词拒绝,这些贪官竟威胁要挖掉他的眼睛。海通禅师毫不畏惧,他大义凛然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随后,他毅然决然地剜出了自己的眼睛,捧在手中,以此表明自己守护佛财、建造大佛的坚定决心。海通禅师的壮举震惊了世人,也让那些贪官污吏羞愧难当,不敢再打歪主意。但不幸的是,由于长期劳累和精神压力,在佛像的上半身尚未完工时,海通禅师就圆寂了。他带着未竟的心愿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海通禅师去世后,大佛的工程陷入了停滞,这一停就是多年。直到公元 739 年,章仇兼琼来到此地赴任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被海通禅师的精神所打动,同时也深知大佛对于当地百姓的重要意义。他奏请朝廷,请求用嘉州部分盐税收入来继续修建乐山大佛,自己也以身作则,“持俸钱二十万,以济其费”。在章仇兼琼的努力下,停工多年的佛像工程得以重新启动。
在这一阶段,工程进展较为顺利。工匠们在章仇兼琼的支持下,日夜赶工,佛像逐渐有了更为清晰的轮廓。这段时间里,大佛的修建不仅承载着人们对平安的期盼,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岷江水运的畅通,为唐朝士兵与吐蕃作战提供了粮草供应,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到了天宝五年(公元 746 年),佛像膝部的工作已经完成。然而,就在人们以为大佛即将完工之时,章仇兼琼升任户部尚书,要赴任长安。随着他的离开,乐山大佛工程再次被迫搁置。这一搁,又是漫长的四十多年。
直到唐代贞元五年(公元 790 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来到乐山。此时,距离工程开始已经过去了近八十年,乐山大佛仍然未完工。韦皋同样被海通禅师的精神以及这座未竟巨像所震撼。他深知,如果半途而废,不仅海通禅师的心血将付诸东流,百姓们的希望也会破灭。于是,韦皋决定接过前人的接力棒,继续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
韦皋在《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中写道:“从莲花座上至于膝,工未就者几乎百尺”,可见当时工程的艰巨。但韦皋没有退缩,他捐赠出自己的俸禄,还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对工程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推进。在他的带领下,工匠们不仅完成了佛像剩余部分的修建,还开凿了莲花座和礼佛平台,在大佛左右外壁高 18 米的地方开凿了两龛力士造像,在大佛右侧岩畔上刻下了摩崖《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石碑,详细记载了大佛的建造过程。此外,韦皋还修建了大佛阁,使得大佛 “趺 (fū) 足成形,莲花出水,如自天降,如从地涌”。经过长达十五年的努力,在贞元十九年(公元 803 年),这座历经三代人、耗时约九十年的乐山大佛终于修建完成。
岁月沉淀:历史文化价值无可估量
乐山大佛通高 71 米,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它的建成,无疑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一座巅峰之作。从艺术价值来看,乐山大佛融合了唐代雕刻艺术的精髓,佛像造型丰满圆润,线条流畅自然,面部表情慈祥温和,眼神深邃宁静,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慈悲。无论是大佛的发髻、耳朵、手指等细节部分,还是整体的比例和姿态,都展现出了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审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佛教造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价值而言,乐山大佛见证了唐朝从开元盛世到逐渐走向衰落的历史变迁。它是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象征,也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的体现。通过乐山大佛,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唐朝时期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以及他们在面对自然灾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大佛的建造过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工程技术水平。在没有现代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工匠们凭借着简单的工具和顽强的毅力,在坚硬的岩石上创造出了这一奇迹,这无疑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伟大结晶。
乐山大佛还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它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典范。围绕着乐山大佛,还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文化现象,如佛教仪式、民间传说、诗词歌赋等。这些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乐山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 年,乐山大佛与峨眉山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从此,它走向了世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乐山大佛不仅仅是一尊佛像,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人类精神的象征。它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静静地屹立在那里,以它的慈悲与宽容,庇佑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与挑战,只要我们心怀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伟大的奇迹。在今天,乐山大佛依然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瞻仰,它的故事也将继续流传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旅游出行科普#
热点资讯/a>
- 南通公积金贷款必看指南
- 玉昆2比3不敌海港 VAR无处不在 安德森场外遥控指挥
- 《红楼梦》在此入梦,“刘姥姥”带你穿越!
- 高铁火灾自救互救!社区VR消防安全体验馆设计方案,移动式VR
- 《洛伊的移动要塞》新手开荒必看攻略让你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