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曾经被捧上天的“安防茅”,咋就被市场抛弃了?海康威视这些年为啥日子越来越难过?

点击次数:56 发布日期:2025-10-10

海康威视跌落神坛?从100万亏到50万,安防龙头为啥跌这么惨?

家人们谁懂啊?

海康威视的股价从2021年的巅峰期持续下跌。2021年7月,海康威视股价曾创出68.44元/股的历史最高纪录,市值突破6000亿元,那会儿买海康的股民觉得自己买到了"印钞机"。

可到了2025年7月底,市值只剩2594.53亿元,较历史高点已经"腰斩"。

网上有个段子特别火:"2021年花100万重仓海康的大哥,现在账户里只剩50万左右,天天对着K线图抽烟,烟灰缸都堆满了。"

这可不是段子手瞎编。曾经被捧上天的"安防茅",咋就被市场抛弃了?

2024年业绩承压,但2025年出现回暖迹象

说到海康威视的业绩,2024年这一年真是让股民们心里拔凉拔凉的。2024年年报一出来,主营收入924.96亿元,听起来还不错对吧?同比还涨了3.53个点。可问题就出在这——营收涨了,利润却往下掉。

归母净利润119.77亿元,同比下降15.1个点,扣非净利润118.15亿元,同比也跌了13.55个点。

这就是典型的"增收不增利",赚的钱越来越多,到手的利润反而少了。

2024年Q4,单季度营收275.04亿元,同比下降2.0个点;单季度净利润38.7亿元,同比暴跌26.38个点。这数据一公布,市场立马就慌了。

有老股民在股吧里吐槽:"以前都说海康是'稳稳的幸福',买了就放心。现在成了'钝刀子割肉',每天看着账户缩水,比割韭菜还难受,割韭菜好歹一刀下去痛快,这是慢慢折磨啊!"

为啥会这样?

这已经不是一个季度两个季度的问题了,是连续好几个季度都在"增收不增利"。

2022年海康威视就出现了上市以来首次净利润下滑,跌了23.59个点。到了2023年虽然有所回暖,营收接近900亿大关,但利润端还是没恢复到2021年的水平。

投资者看到这趋势,能不担心吗?

净资产收益率(ROE)也是逐年往下掉,2021年还有28.99个点,到2023年只剩19.64个点了,连续两年在20个点以下徘徊。这说明啥?说明公司赚钱的能力在下降。

但是——注意这个转折!

2025年上半年,海康威视交出了一份让人眼前一亮的答卷。营业收入418.18亿元,同比增长1.48个点,虽然增速不高,但净利润56.57亿元,同比增长11.71个点!这可是时隔多个季度后,净利润首次出现两位数增长。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3.43亿元,占净利润比值94个点,而2024年同期可是流出1.90亿元。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公司赚的钱真正流进口袋了,不是账面上好看的数字。

海康威视董秘奉玮在业绩说明会上也透露了实情:"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海康威视开始全面调整,从更关注收入,到更关注利润,不再卷收入。"说白了,以前是为了做大营收规模,什么单子都接,哪怕不赚钱也干,把市场份额占住再说。

现在不玩这套了,开始挑肥拣瘦,只接能赚钱的项目。从2025年上半年的经营结果来看,这轮调整确实初见成效。

股民们看到这数据,心里稍微松了口气:"总算是看到点希望了,不至于一直往下掉。"

可这个回暖能持续多久?

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

这才是大家真正关心的问题。毕竟作为全球安防龙头,海康威视可是国内"监控摄像头界的扛把子",如果连它都扛不住,那整个安防行业的日子能好过吗?

技术迭代+需求萎缩,双杀来得太突然!

海康威视这些年为啥日子越来越难过?

说到底,是两把刀同时砍下来了——一把是技术迭代的刀,一把是市场需求萎缩的刀。

先说技术这头。海康威视过去十几年能躺赚,靠的就是"硬件+传统算法"这套组合拳。摄像头硬件做得好,配合自己的算法,监控画面清晰、识别准确,在安防市场所向披靡。

可问题是,这招现在不太灵了!

因为华为这些竞争对手杀进来了,而且是带着全套家伙事来的。

华为凭借自研的昇腾芯片加上盘古大模型,在AI摄像头领域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昇腾芯片是华为自己的AI处理器,盘古大模型是华为开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这两个东西一结合,性能和准确率都有明显提升。

华为这套组合不光性能好,价格还有竞争力,给经销商的返点也比海康优惠。

有业内人士透露:"现在华为的中高端产品,在某些场景下的准确率和响应速度,确实比海康的传统产品要强。海康的高端产品算力跟不上,很多大项目拿不下来。"

这就尴尬了,以前海康是行业老大,想怎么定价就怎么定价,现在得跟华为、大华这些对手拼刺刀,利润空间被压得死死的。

再说需求端,这把刀砍得更狠。国内安防市场早就"卷"成红海了!海康威视的核心业务高度依赖公共采购,说白了就是吃财务饭。

以前地方财务宽裕,雪亮工程、平安城市这些项目搞得热火朝天,海康威视的订单接都接不完。

可现在呢?

地方缺钱了,搞去杠杆,财务安防支出大幅下降。雪亮工程该建的都建得差不多了,进入维护期,新订单量明显减少。

房地产暴雷之后,连锁反应更明显。小区、写字楼的摄像头采购量腰斩,地产商自己都泥菩萨过江,哪还有钱大规模采购监控设备?

原来一个新楼盘开盘,光监控设备就得花几百万,现在能省则省。有经销商抱怨:"2021年那会儿,一个月能走十几套系统,现在一个季度都凑不齐五套。不是产品不好,是客户真没钱了。"

海外市场也不太平。虽然具体的欧盟新规我们没找到确切证据,但海外市场的挑战是客观存在的。

地缘风险、贸易壁垒、本地化竞争,这些因素都在挤压海康的海外份额。

以前海康在海外市场风生水起,欧洲、东南亚、拉美都有不错的市场表现,现在面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

还有个隐藏的大雷——芯片供应链。虽然海康一直说要"去美化",要自主研发芯片,但这事儿哪有那么容易?美国多次升级制裁,限制高端AI芯片对华出口,影响了海康高端产品的算力表现。

没有高性能的AI芯片,海康的摄像头在复杂场景下的识别能力就上不去,跟华为有自研芯片的竞争对手一比,差距立马显现。

有离职员工透露:"公司内部其实很清楚,现在最大的短板就是芯片。高端AI芯片拿不到,自己又研发不出来,只能用性能稍差的替代品。客户一对比,明显感觉出来我们的产品在某些功能上力不从心。"

这就是技术代差带来的残酷现实,你不往前跑,别人就会把你甩在后面。

从"躺赚"到"内卷",海康到底踩了哪些坑?

表面看,海康威视的困境是外部环境变了——技术迭代快了,市场需求弱了,竞争对手强了。

可深挖下去你会发现,海康自己也得背锅,而且背的锅还不小。

先说战略决策这事儿。2021年,海康威视高调宣布转型,把业务定位从"以视频为核心"改成"智能物联AIoT"。

听起来很高大上对吧?

要做的事情一下子多了起来:智能家居、工业机器人、汽车电子、存储设备,恨不得什么热门就做什么。海康机器人、萤石网络、海康汽车电子、海康微影、海康存储,一口气孵化了八个创新业务。

这些创新业务发展得怎么样?

说实话,有点尴尬。2025年上半年,创新业务整体营收占比25左右,虽然在增长,但离"第二增长曲线"还有不小差距。

这些创新业务前期投入巨大,短期内很难盈利。拿海康机器人来说,虽然在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领域做得不错,也在深交所创业板排队上市,但整体体量跟安防主业比还是太小了。

萤石网络做智能家居,面对小米、华为这些巨头的围追堵截,日子也不好过。

有人算过一笔账:这些创新业务每年吞掉的研发投入和运营成本,足够海康在安防主业上做更深的技术积累。

现在好了,战线拉得太长,每个领域都想占坑,结果每个领域都没做到绝对领先。

反观华为,人家死磕昇腾芯片和盘古大模型,资源集中投入,很快就出成果了。大华股份更聪明,就死守安防细分领域,智慧停车、社区管理做得风生水起,净利润率比海康还高5个百分点。

再说研发投入。海康威视的研发投入确实舍得花钱,2025年上半年就砸了56.7亿,全年估计得超120亿。

研发人员超过2万人,占公司总人数近一半。这数据看起来很唬人,可问题是,钱花得有没有效率?

有离职工程师爆料:"管理层要求'全面开花',既要搞AI算法,又要做芯片设计,还要开发云平台,甚至连物联网协议都想自己搞一套。结果每个领域的研发资源都不够集中,做出来的东西在各自领域都不是最顶尖的。"

对比一下,华为把80的研发资源都砸在"昇腾+盘古"这个组合上,打击海康的软肋。

海康的研发投入虽然总量大,但分散在十几个方向上,每个方向拿到的资源其实不多。这就像打仗,你兵分十路,每路兵力都不足,人家集中优势兵力打你最薄弱的一路,你怎么守?

渠道优势在削弱。海康威视过去能垄断市场,靠的就是"关系+经销商网络"。

公共项目海康拿得最多,经销商看重海康的品牌和售后,愿意主推海康的产品。

可现在这套玩法不灵了。

为啥?

因为地方没钱了,财务安防支出下降,海康的公共业务板块(PBG)连续承压。经销商也不傻,谁给的方案好就卖谁的货。

华为给经销商的返点比海康高,经销商自然会推华为的产品。

有经销商私下说:"以前我们是海康的忠实拥趸,因为海康的品牌硬、售后好、客户认可度高。现在不一样了,华为的产品性能不比海康差,价格还有优势,方案也更灵活。我们是做生意的,当然选能赚钱的产品推。"

这就是现实,当你的绝对优势不在了,原来的盟友也会重新选边站。

更深层的问题是,海康在技术路线上似乎有点摇摆。

到底是继续深耕传统安防,把视频监控做到极致?

还是全面转型AIoT,跟小米、华为这些巨头正面刚?

公司内部似乎也没统一思路,导致资源投入左右摇摆。员工都说:"今年重点抓安防主业,明年又说要大力发展创新业务,后年又回头加强安防研发。领导层的战略到底是啥,我们一线员工都搞不清楚。"

---

网友炸锅了!这些质疑靠谱吗?

海康威视股价持续下跌,业绩增长乏力,网上的讨论彻底炸了。

有人说海康要完蛋了,会成为下一个诺基亚;有人说现在是抄底良机,闭着眼睛买就对了;还有人说海康必须得自己搞芯片,否则永无出头之日。

咱就挑几个最典型的质疑,好好唠唠。

先说第一个问题:"海康会不会像诺基亚一样,被时代淘汰?"

这问题问得挺吓人,但说实话,短期内不太可能。

因为安防行业跟手机行业不一样。手机是消费品,更新换代快,技术来了,诺基亚扛不住苹果的降维打击,几年时间就垮了。

可安防是toB生意,客户是机构和企业,更看重稳定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务。

海康在这方面积累了二十多年,客户关系、渠道网络、技术积累,这些不是说崩就崩的。

全球安防市场每年还有千亿级的规模,中国市场占比很大。海康的硬件制造能力、供应链管理、售后服务网络,这些短期内没人能完全替代。

就算华为进来了,大华追上来了,市场也足够大,能容纳几个巨头共存。

但话说回来,如果海康再不解决芯片依赖和AI算法短板,3到5年内市场份额被蚕食是大概率事件。技术代差是会不断积累的,今天差一点,明天差一点,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质变。

第二个问题:"现在股价跌这么多,能不能抄底?"

这问题最扎心,因为涉及到真金白银。

从估值角度看,海康威视的市盈率确实已经跌到历史低位了。但问题是,抄底抄的是底部反转的信号,不是单纯的估值低。

2025年上半年业绩确实出现回暖迹象,净利润增长11.71个点,现金流也大幅改善,这是好事。

但这个回暖能不能持续?

会不会只是一个季度的亮点?

公司管理层在投资者交流会上说,预期2025年下半年收入保持同比增长,全年经营费用大致持平,借助毛利率的提升和费用的控制,净利率会有所提升,下半年各季度的业绩同比增速会逐季上行。

听起来挺乐观,可股民们都是被套怕了,不见兔子不撒鹰。你说业绩会好转,得拿出实打实的数据来证明啊。

创新业务增速不错,但体量还太小;国际业务面临不确定性;PBG和EBG可能持平或略有负增长。

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全年业绩能不能真正实现逐季上行,还得打个问号。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真看好海康的长期价值,可以等两个季度,看看2025年三季度、四季度的业绩是不是真的逐季改善。如果确实兑现了管理层的承诺,那时候再进场也不迟。

千万别急着抄底,万一抄在半山腰,那就真成"山顶站岗"了。

第三个问题:"海康会不会自己搞芯片突围?"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

海康确实一直在投入芯片研发,公司内部也有芯片设计团队,跟国内的芯片制造商也有合作。但芯片这东西,不是砸钱就能成的。

你看华为搞海思,投了多少年,烧了多少钱,才有今天的昇腾系列?

再看寒武纪,拿了那么多融资,到现在还在亏损。

芯片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海康能不能玩得转,真不好说。

更现实的问题是,海康搞芯片,面对的竞争对手是谁?

是华为海思、英伟达、高通这些巨头。这些公司在芯片领域深耕几十年,技术积累深厚,生态系统完善。

海康就算研发出自己的AI芯片,性能能不能跟这些巨头比?

成本能不能控制住?

生态能不能建起来?

这都是大问题。

我倒觉得,海康更现实的路径是,继续加大与国内芯片企业的合作,比如跟寒武纪、地平线这些AI芯片公司联合开发定制化芯片。这样既能降低风险,又能缩短研发周期,还能共享生态。

完全自己从零搞芯片,对海康来说战线可能拉得太长了。

还有人问:"海康的创新业务到底行不行?"

说实话,创新业务是海康的希望,但也是海康的包袱。

希望在于,这些业务确实在增长,海康机器人、萤石网络、海康汽车电子都有各自的市场位置。包袱在于,这些业务体量太小,短期内撑不起大局,还要不断吞噬资源。

海康机器人虽然在排队上市,但工业机器人这个赛道竞争激烈,跟汇川技术、新松机器人、埃斯顿这些对手比,海康机器人的优势还不够明显。

萤石网络做智能家居,面对小米生态链的围剿,日子也不好过。

所以创新业务能不能成为海康的"第二增长曲线",现在下结论还太早。

得再给个三五年时间,看看这些业务能不能真正做大规模、做出利润、做出壁垒。如果只是占个坑位,没有核心竞争力,那充其量就是分散投资,对公司整体价值提升有限。

结语:巨头转型,从来不是件容易事!

海康威视的故事,给所有"行业龙头"上了一课:技术红利吃完了,市场红利也吃完了,接下来拼的是真本事。

技术迭代(AI+芯片)、需求变化(从"看得见"到"看得懂")、竞争格局(华为/大华/外资的多面夹击),随便哪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被反超。

不过话说回来,海康威视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回暖,也不是没有意义。至少说明公司的战略调整开始见效了,从"卷收入"到"重利润",从"大而全"到"精而专",这个方向是对的。

净利润增长11.71个点,现金流大幅改善,这些数据是实打实的。

未来海康能不能"王者归来"?

我觉得关键看两点:第一,能不能在AI大模型和算法上取得突破,追上甚至超越华为这些竞争对手;第二,能不能重新找回"以客户为中心"的初心,别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老大的位置不是永久的,市场不相信眼泪,只认实力。

各位老铁,你们觉得海康还能重回巅峰吗?

是继续死守安防主业深挖护城河,还是全面转型AIoT寻找新增长点?

欢迎评论区唠唠,说说你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