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庆消费爆表,境外游客疯狂扫货,国庆消费市场的三大颠覆性变化
国庆消费爆表! 境外游客疯狂扫货,餐厅走廊都摆满桌子,这波热潮背后的三重动力,“这样的衣服我们在英国买不到! ”上海新世界城里,一位英国顾客举着手中的服装感慨道。 国庆长假第一天,南京路人潮涌动,新世界城买买买气氛浓厚,境外游客纷纷加入这场长假血拼。
来自巴西的顾客一边挑选商品一边兴奋地说:“今天的主题就是买买买,这里还可以退税,这对游客很重要。 ”餐厅生意火爆到不得不将桌子摆到商场走廊上,有顾客惊讶地表示:“我头一次在餐厅的外面吃饭,蛮新鲜的。 ”这只是今年国庆消费市场火爆场景的一个缩影。
新世界股份副总经理李蔚透露,今年国庆长假销售预计比去年增长20%以上。 而新世界大丸百货在抽金条活动刺激下,首日实现销售1225万元,同比上涨12.74%。 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消费市场的强劲动能。
这个国庆假期,政策红利成为推动消费的第一把火。 国家下达6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保障中秋、国庆期间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资金需求,让“真金白银”直达消费者。 商务部数据显示,仅国庆假期前3天,全国就有104.55万名消费者购买以旧换新8大类家电产品154.61万台,销售额达到73.57亿元。
各地政府也积极跟进推出促消费举措。 上海投入市级财政资金5亿元,面向餐饮、住宿、电影、体育等4个领域发放服务消费券;河南投入省级财政资金2亿元,分4批发放金秋消费券;广西通过政银企协同方式推出300多场国庆主题促消费活动。 这些政策形成了“组合拳”,有效激发了居民的消费意愿。
在百联青浦奥特莱斯,不少消费者为了买到心仪的商品,早早就在商场门口等候,早上八点刚过,等候开门的车辆就开始在门外大排长龙。 八点三刻,商场提前开门,滚滚车流涌入。 一位正在挑选的顾客直言:“今天没有预算,第一天嘛,好货多,折扣也多。 ”这种消费热情与政策激励密不可分。
今年国庆假期,消费场景的创新成为另一大亮点。 各地围绕“国庆75周年”主题,以“国风”“国潮”为关键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相结合,打造消费新场景。 在北京王府井的“看我天地中轴”VR交互探索体验展上,来北京旅游的大学生何锐摘下VR设备后意犹未尽:“这也太神奇了,就像真的走进了历史里! ”
在贵州贵阳青岩古镇,“贵阳礼物”青岩形象店内人头攒动。 来自江苏的赵女士被色彩素雅、纹样优美的扎染制品深深吸引:“既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韵味,又便于携带,作为伴手礼最合适不过了。 ”更让她惊喜的是,店里还能现场体验扎染手作,亲手制作的礼物更有纪念意义。
这种消费场景的创新不仅限于线下。 交个朋友平台发布的《2025中秋国庆消费趋势预测报告》显示,直播间内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150%,唐卡、掐丝珐琅、藏香等非遗工艺品类成为爆款。 主播通过专业讲解非遗技艺渊源、展示产品背后故事,让直播间突破单纯的销售场域,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载体。
这个国庆假期,消费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升级趋势。 绿色消费渐成风尚,在江苏无锡一家商超,节水器具、节能灶具、节能冰箱等一批绿色智能家电受到消费者欢迎。 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家电消费不仅量增,质也在提升。
湖南省的案例显示,上半年通程电器整体销售同比增长近40%,一级能效产品换新占比超90%,大屏彩电、零嵌入冰箱、洗烘一体机等绿色智能家电均呈现爆发式增长。 长沙市民周娭毑趁着以旧换新补贴,买了一台康佳98吋MiniLED电视。 她算了一笔账:“通程电器和厂家一起补贴了10500元,加上政府20%的补贴1500元,市场零售价原本17999元的电视最终只花了5999元。 ”
与往年相比,今年国庆假期消费者的决策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报告显示,消费者呈现出从“瞬间决策”到“刚需对比”的明显转变,从“想买就买”变成了“有用再买”,决策时间明显延长。 这种理性消费趋势,反映出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实用价值和使用体验。
国庆假期期间,文旅消费的表现尤为亮眼。 据文旅部测算,国庆假期期间全国营业性演出4.43万场次,同比增长14.5%。 纳入监测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间客流量达9686.23万人次,按可比口径每夜较2023年增长25.4%。
文旅融合创造了不少消费新亮点。 以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为例,随着该游戏的火爆,影游联动、影视旅游等业态悄然兴起。 山西文旅将游戏IP融入地方文旅,把线上优质游戏场景体验转化为线下的消费体验,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
科技赋能也为文旅消费带来了新体验。 不少博物馆、景区、地区推出“AI伴游”、AI翻译、AI预测,有的甚至开发了旅游垂类大模型,帮助游客从旅游咨询到购票、从语言到行程规划,全部由AI完成。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也创造了新的消费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