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效仿粟裕战术围剿美军,因漏洞最终失利
一、长津湖战役战术分析
在西方战场取得明显胜利,大量减少敌方力量的时候,东方战场也应该有同样的好结果。即使兵力不如西边多,至少也应该做到击溃的敌人比自己损失的多。
三野部队战斗力很强,战术运用也很到位,但问题在于战役的安排不够合理。
二十军和二十七军一共八个师的兵力加入了战斗,二十六军则作为预备队随时待命。
战略部署清晰,目标是对准新兴里、柳潭里和下碣隅里的美军第7步兵师和陆战1师等部队发起攻击。
在战斗策略上,继续采用迅速分割敌军、从侧翼包抄、包围并彻底消灭敌人的核心战术。
4. 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围住美军陆战1师的主力部队。由于这支部队位于最北端,地形也特别显眼,很容易被发现。
在双方军队的对比中,我们这边有15万人,而对方只有9万人,其中美军有7万多人。在这场对峙中,我们稍微占了一些优势。
6. 我军利用先发制人的优势,通常能迅速取得战术上的突袭效果。而敌军因为分散布阵,容易被我军各个击破。
实际作战指令通常会非常复杂,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这里简化了一些内容。
从表面来看,我军应该有很多优势。
九兵团的领导层显得过于自信。
需要重视预备队的安排。从打仗的大局来看,小心谨慎是明智的选择。保留一个强大且充足的预备队是有道理的。就像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那场战斗非常激烈,人员损失很大,情况一度很危急。但101部队仍然决定不动用总预备队一纵。他们把二十六军留作整个部队的预备力量,虽然这样显得很稳重,但这是否是最好的办法呢?
在一场战斗中,预备队的人数比主力部队多一些,大概占整个部队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些预备队的职责非常重要,就像是一支“救火队”。当战斗陷入僵局,主力部队无法突破敌人防线时,预备队就要挺身而出,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力量,帮助主力部队打败敌人。如果战局整体不利,预备队还要顶住压力,稳住局面,防止部队全面溃败。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各国军队在这一点上大体都遵循这个原则。
在长津湖的那场战斗中,九兵团的总人数大约有15万人。不过,把团级和军级的炮兵,还有大量的机关人员都算进去的话,每支部队真正上战场的人数还不到5万人。具体来说,二十七军参加战斗的士兵只有3.76万人。而他们面对的联合国军总人数大约是10.3万人。虽然两边都把机关和后勤人员排除在外,但实际上参与战斗的士兵数量差不多。
这样的安排,又怎么能实现以多打少、各个击破的目标呢?
这场战役的目标太大了,没有集到足够的兵力优势。
因为对美军的作战方式不太了解,我们匆忙地沿用了我军以往的战术,没有提前准备好应对战场上各种突发情况的多种办法。
由于对美国军队的情况不太熟悉,对战场的情况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在了解敌人的兵力部署、战场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军队的移动方面,几乎是一无所知。
在中国战争的历史上,华东野战军也经历过不少失败。比如南麻临朐战役的失利、七月分兵的失误,还有土山集战斗的失败,这些问题大多是因为指挥者过于主观判断,对自己和敌人都了解不够清楚。
宋时轮和陶勇都曾参与过兵团的多次战役。作为指挥官,他们本该从过去的战斗中总结经验教训。然而,由于急于立功扬名,迫切想在出国首战中取得胜利,两人没有保持冷静,这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
画狼不成反像狗
当这套快速灵活、侧面包围、分割包围的战术在粟裕的指挥下运用时,就如同格斗游戏里的致命连招,常常让敌人即使逃过一劫,也难逃受伤的命运。
宋时轮将军非常赞同粟裕的战术安排,不仅表示尊重,还乐意采纳。至于陶勇,更是无需多说。陶勇这位勇敢的战士,是粟裕亲自培养出来的。尽管徐帅在陶勇早期的军事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但这些痕迹已被完全抹去。这充分体现了粟裕战术的独特魅力和显著效果。
宋陶几乎完全复制了粟裕的战术,这样做有问题吗?
有人提到,就像之前说的,双方的总兵力相差不大。我们这边有15万人,对方有10.3万人。很明显,我们不能依靠三到五倍的人数优势来打败敌人。这个说法没错,但它只是按照常规的思路来考虑问题。
只靠整体实力来判断输赢并不准确。历史上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苏中七战、孟良崮之战、豫东战役这些重要的胜利,都是在双方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取得的。胜利的关键在于粟裕将军的出色指挥和灵活调度。他总能在敌人想不到的地方,巧妙地集中兵力,形成局部的优势,从而扭转战局。
凭借十五万大军的雄厚实力,再加上长津湖地区广阔且地形复杂,九兵团有机会巧妙地将敌军分割开来,并在局部战场上形成远超敌军的兵力优势。
以北极熊团攻歼为例。
回顾过去,我们就像站在高处看清楚了所有的事情,明白在新兴里的敌人其实很容易被我们全部打败。柳潭里那边有美军陆战1师的主力部队,战斗力很强,要赢那里的战斗不容易。而下碣隅里位置更南一些,同样是个难啃的硬骨头。
那时候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确定打哪儿和怎么打,真的很难。
豫东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一场重要的战役,由粟裕将军指挥。这场战役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原地区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战役中,粟裕将军充分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军事智慧,灵活运用战术,成功击败了敌军,为后续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战役的胜利离不开粟裕将军对敌我双方形势的精准分析。他巧妙地利用地形优势,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策略,使得解放军在战场上占据主动。此外,他还注重与地方武装和群众的配合,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合力,最终取得了辉煌战果。豫东战役不仅展现了粟裕将军的军事才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顽强斗志和高度组织性。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在军事上削弱了敌人的力量,还在政治上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为新中国的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总的来说,豫东战役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粟裕将军的指挥艺术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豫东战役开始时,主要目标是攻击邱清泉带领的第五军。但随着战斗的推进,国民党军队内部逐渐形成了几个兵力集中的关键地带。这些地带分别由邱清泉的部队、区寿年的兵团、开封城内的守军和黄百韬的部队构成。
要说力量分布的情况,比长津湖那边还要复杂得多。各个势力互相帮衬,配合得非常紧密,要想把它们一个个分开,再各个击破,可不容易。
粟裕大胆放弃了最初的军事指令,没有理会邱清泉的部队,而是集中力量对付较弱的寿年兵团,这显示了他的大局观和敏锐的战斗洞察力。
就像北极熊部队那样。
宋和陶参考了粟裕的作战方法,采用了分割、包围、歼灭的战术。从表面上看,每一步都按计划推进,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情况。
很多人了解粟裕的战术,但对分割、包围、歼灭、穿插、迂回这些战术手段的区分却不够深入。他们往往将这些战术动作混为一谈,实际上,这些战术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
分开和围住。
分开敌人并不一定就是要包围他们,这种策略既可以用来同时把多个敌人分开并包围,也可以在分开敌人后,只包围一部分敌人,而对其他的敌人只进行阻拦。
孟良崮战役中,虽然成功分割了敌军各部,但只是全面围困了核心的整编74师,而对其他如整编83师、25师等部队,只是进行了阻截。
为什么粟裕没有同时把黄百韬的25师也围住并一举消灭呢?大概是因为兵力有限,顾不过来。当时部队人数不够,主力部队只能集中力量处理一个地方,没法同时应对两个战场。
宋陶负责指挥第二十和第二十七军的作战,但似乎没有很好地把握主次,同时采取了包围新兴里、柳潭里和下碣隅里的策略。虽然效果如何还不得而知,但九兵团的战役布局显然打算同时包围这些地方。实际上,第七十九师只能对柳潭里的敌人进行牵制,难以实现全面包围。
八支军队分别被派往三个不同的战场,总共八万士兵对敌方约两万六千人的防御发动了攻击,这种做法被视为分兵作战的大忌。
留下的感觉:
宋时轮按照粟裕的方法画老虎,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从眼睛到虎皮,再到爪子、身体和尾巴,他都投入了同样的心思。但是,原本应该特别突出的眼睛却显得不够生动,原本应该显得强壮的身体比例也不太对,而本应灵活自然的尾巴,却画得有些僵硬。
凡事都力求完美,但整体看来,比例失调,形神不一,最终失去了原本的真实感。
这就是标题提到的重大漏洞。
在之前的几篇文章里,我们已经深入讨论了政工干部的重要职责。而最近的案例,更是清楚地展示了政工干部的作用。
中央军委和志司都希望能全歼美军陆战1师。九兵团肩负着华东军区和三野的期望,在出国参战的第一场战斗中,他们打算一举树立赫赫战功。各种因素叠加,对宋时轮和陶勇的战心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们的野心膨胀,导致部署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
如果当时现场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政委提醒宋时轮,将首战目标缩小一些,并让各师保持更集中的指挥,同时在发起攻击时更加谨慎,战局可能会大不相同。
三、原可灭陆战一师
如果九兵团的指挥层没有犯错,是否有能力战胜美军陆战第1师?
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军战后的总结报告,报告里提到九兵团曾三次错过了歼灭陆1师的好机会:
在柳潭里撤退时,陆军第一师的两个陆战团正在向碣隅里方向转移。
陆军第一师从下碣隅的位置往南边的古土水撤退。
陆军第一师在古土水地区集结,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撤退行动。
为何三次都错过了好机会呢?
在许多事件中,都能看出我们在安排和现场指挥上出现了问题。
第一次机会丧失,主要是因为兵力分散,无法集中力量。二十七军只派了一个师去攻打柳潭里,刚开始进攻很猛,虽然占领了一些外围阵地,但美军的火力非常猛烈,导致我方伤亡很大。后续的攻势变得无力,只能起到牵制作用。再加上预备队未能有效控制,当美军撤退时,我方没有能力阻止他们。
为什么没能阻止下碣隅的敌人向南逃跑呢?关键问题在于二十六军没有及时赶到。当时,二十六军离前线还很远,宋时轮特意下令让他们赶紧往南走,去接替二十军在阵地周边的防守工作。这样一来,二十军就能腾出手来,在更南边的地方堵住敌人,不让敌人逃到古土水。可遗憾的是,二十六军一直没能按时到达战场。
这次错失的关键机会,是因为第二十六军来得太晚。虽然第二十六军比之前的部队准备得更好,士兵们有了足够的冬装,减少了冻伤和伤亡,但在路上被敌机轰炸,损失惨重。长时间的快速行军加上极度寒冷的天气,让士兵们体力透支,战斗力大大下降。
我们必须承认,美国军队在空中占据绝对优势。他们位于下碣隅里的机场运作良好,志愿军对此束手无策。即使派出部队进攻,也无法攻占,只能看着美国的飞机把几千人撤走。
假如宋陶在战斗安排上不均匀分配部队,而是把主要力量——也就是八个师中的四到五个师——集中在柳潭地区,用五万人对抗不到一万人的敌军,即便不能完全消灭陆战一师的两个精锐团,也能够严重削弱他们的力量,使他们无法顺利向南撤退。
利用另外三个师的力量,我们分别对新兴里的北极熊团和下碣隅里的陆战一师师部进行了严密的监视,确保他们不能顺利会合。
这大概就是孟良崮战役中的中央突破战术,九兵团的士兵们对此十分了解。
如果战场主要集中在柳潭里一带,二十六军的进攻范围会相对较小。之前的战术准备不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一旦四万多士兵突然参战,对美军的压力可想而知!
即使美军在下碣隅里的师部已经撤退,柳潭里两支主力团级部队也被我志愿军击溃了。志愿军对美军的胜利,恐怕早已不止一个北极熊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