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鸡蛋”事件是剧本?种种迹象表明,可能是真的!
“吃鸡蛋”事件是剧本?种种迹象表明,可能是真的!
当真实的生活比戏剧还像剧本时,我们鼓出去的掌,都像在打自己的脸。
这个世界,终究还是癫成了我们看不懂的样子。
互联网的流量生意,早就不是请客吃饭,它是一场精心算计的人心围猎。
过去,这片猎场上,大家还讲究伪装,把生活P得光鲜亮丽,卖一种叫“向往”的迷魂药。
直到一颗鸡蛋,砸开了所有人的天灵盖。
佛山那位妻子,用一段17分钟的家庭监控,引爆了整个中文互联网。
视频里没有别的,就是一地鸡毛。
丈夫因为两个被侄子吃了的鸡蛋,反复诘问,碎碎念。
妻子在长久的压抑后,情绪瞬间引爆,掀了桌子,尖叫着“都别吃了”。
那一瞬间,屏幕前的无数女人,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压垮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
这视频太真了。
真到像一把刀,精准地插进了无数家庭那颗脓疮的心脏。
于是,同情、愤怒、共鸣,像潮水一样涌来。
女方账号粉丝暴涨,她顺势开启直播,哭诉自己已回广东娘家,正在准备离婚。
一套流程下来,行云流水,滴水不漏。
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勇敢挣脱牢笼的独立剧本,冉冉升起。
但剧情,从这里开始急转直下。
质疑的声音,从同情的缝隙里,一点点挤了出来。
“这是不是剧本?”
这个问题的杀伤力,比那两个鸡蛋大多了。
它直接对准了这场全民共情的根基。
如果这是演的,那我们算什么?
一群被流量大手随意操控的提线木偶?
紧接着,佛山市妇联的回应,给这场大火又浇上了一桶油。
工作人员说,正在跟进,第一时间想联系当事人,没联系上。
至于是不是剧本?
“暂时不便透露,还是要等最终的调查结果。”
这句话,简直是艺术。
它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但恰恰是这种模糊,给了公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现在,我们来复盘一下,这场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素人情感剧,它的操盘手法有多么高明。
这部剧的“鲶鱼”,就是那份几乎完美的“真实感”。
过去的情感博主,要么是演霸总宠妻,要么是演婆媳大战,演技浮夸,剧本痕迹严重。
观众早就审美疲劳了。
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火,一股在真实婚姻里积攒的怨气,无处发泄。
市场极度渴望一部能替他们“喊冤”的作品。
这时候,佛山“鸡蛋姐”横空出世。
她的表演,如果那算是表演的话,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境界。
监控摄像头的视角,天然就带有一种“非虚构”的光环。
粗糙的画质,混乱的收音,充满生活噪音的背景。
这一切都在告诉观众:这不是摆拍,这是真实的生活。
更绝的是冲突的那个点——鸡蛋。
它不大不小,正好踩在那个微妙的阀值上。
说它大,不至于,就是两个鸡蛋。
说它小,它背后牵扯出的,却是一个女性在家庭中是否被尊重、被看见的宏大命题。
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戏剧张力,专业编剧都得开个研讨会。
我们再来看,这部“大戏”是如何一步步推进,把观众的情绪拿捏得死死的。
第一阶段,是“沉浸式受害”。
17分钟的视频,就是要把你摁在屏幕前,让你完完整整地体验一次那种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围。
丈夫的每一次盘问,都像在你神经上拉锯子。
妻子的每一次隐忍,都在为你最后的情绪爆发蓄力。
等到她掀翻桌子那一刻,屏幕前的你,也跟着一起“炸”了。
你的愤怒,就是她的武器。
第二阶段,是“受害者反击”。
正常人遭遇这种事,多半是躲起来舔舐伤口,根本没心情面对镜头。
但“鸡蛋姐”不一样。
她迅速开直播,宣布已回娘家,准备离婚。
这个动作,太关键了。
它直接把一个“怨妇”的形象,拔高到了“独立女性”的层次。
她不是在抱怨,她是在行动。
这满足了观众对于“爽文”结局的期待。
你看,我支持的这个女人,她没有让我失望,她真的去反抗了。
这种参与感和养成系的快感,让粉丝的粘性瞬间拉满。
第三阶段,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悬疑与争议”。
“剧本”的疑云,非但没有浇灭热度,反而让这场戏进入了更高潮的部分。
之前是情感问题,现在是社会摇摆。
之前是夫妻矛盾,现在是真假之辩。
话题的维度,一下子被拉开了。
原本已经有点疲劳的观众,又被一个新的悬念吊起了胃口。
同情她的人,希望能证明她是真的,以维护自己当初情感的纯洁性。
怀疑她的人,希望能证明她是假的,以证明自己的眼光独到。
两拨人马在舆论场上互相厮杀,流量的雪球,越滚越大。
如果这一切真的是策划,那这个团队,对人性的洞察,已经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
他们知道,当代人最缺的是什么。
是情绪出口。
他们也知道,什么样的内容,能最快、最狠地戳中这个出口。
那就是“婚姻里的不堪”。
他们更知道,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撬动最大的流量。
一个家用摄像头,两个演员(或许吧),一个能引爆所有人的“鸡蛋”。
整个制作成本,可能还不如一顿火锅钱。
但它换来的,是泼天的流量,是直播间刷屏的礼物,是未来无可限量的带货潜力。
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至于真相是什么,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妇联的介入,更是神来之笔。
官方下场,让这件事从一个花边新闻,瞬间变得严肃起来。
无论最终调查结果如何,这部剧的“国民度”算是彻底打响了。
如果是真的,那妇联的介入是为受害者撑腰。
如果是假的,那妇联的调查就是一次打假行动,同样具有正面意义。
操盘手,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这个时代,最诡异的地方就在这里。
我们一边痛恨虚假,一边又在消费虚假。
我们渴望真实,但当“过于真实”的东西摆在面前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却是怀疑它的真实性。
这种信任的崩塌,才是“鸡蛋事件”背后,最值得琢磨的地方。
因为它反映出,在流量为王的剧本里,我们每个人的情感,都成了可以被随时利用和抛弃的耗材。
今天你为一个受苦的妻子流泪,明天就可能发现她是在演戏。
今天你为一个创业失败的老板加油,明天就可能发现他只是在为新课程预热。
你的每一次共情,每一次转发,每一次点赞,都在为别人的商业帝国添砖加瓦。
而你得到的,除了片刻的情绪宣泄,和随之而来的空虚,什么都没有。
最可悲的是什么?
不是我们可能被骗了。
而是这件事,精准地击中了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痛点。
这意味着,就算佛山这位妻子是假的,但在我们看不见的无数个角落里,有无数个“真的她”正在经历着同样,甚至更糟的处境。
她们的痛苦,没有监控,上不了热搜,更不会有妇联来为她们“不便透露”。
她们在日复一日的消磨中,被一个又一个“鸡蛋”压垮,最后归于死寂。
这才是最恐怖的。
这个剧本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取材于现实。
所以,当官方最终的调查结果出来时,或许我们应该关注的,早已不是那一个女人的真假。
而是要看看,我们所处的这个现实,到底有多么荒诞,才会让这样的剧本,拥有如此广泛的共鸣。
我们愤怒地冲进一个故事里,想要拯救主角。
到头来却发现,我们自己,才是那个被困在故事里,等待被拯救的人。
这颗名为“鸡蛋”的子弹,击中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
而是我们这个社会,对于家庭、对于情感、对于真实,早已千疮百孔的信任。
信任没了,剩下的,就只有一门叫做“流量”的生意了。
#鸡蛋事件男子承认打骂冷暴力妻子#
热点资讯/a>
- 南通公积金贷款必看指南
- 玉昆2比3不敌海港 VAR无处不在 安德森场外遥控指挥
- 《红楼梦》在此入梦,“刘姥姥”带你穿越!
- 高铁火灾自救互救!社区VR消防安全体验馆设计方案,移动式VR
- 《洛伊的移动要塞》新手开荒必看攻略让你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