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地震引发海啸,瞬间淹没城市,日本遭殃,我国会受影响吗?
三重县公路上,一辆汽车在急促的警报声中冲向路肩护栏,一名日本女性当场身亡,也成为年7月30日堪察加海啸事件中唯一的遇难者。
日本气象厅紧急发布最高3米海浪预警后,10人因跌倒受伤,11人因中暑送医。
而一切都是因为俄罗斯地震。
7月30日7时24分,北纬52.53°、东经160.16°的海底突然崩裂,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的能量在20千米深处释放,勘察加东岸远海海域发生8.8级地震。
俄罗斯科学院确认这是1952年以来该区域最强震级,而随即引发海啸,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数据库立即发表预警:这个坐标点1952年曾发生9.0级巨震,引发过横扫太平洋、夺走万条生命的毁灭性海啸。
日本正在因海啸匆忙避难,中国又是否会受到影响呢?
震后117分钟,日本气象厅突然升级预警,北海道至和歌山县的17个沿海行政区警报声响成一片。
根室市海岸观测站镜头里,海平面正诡异地下降,千叶县九十九里滨也出现诡异景象,海水倒灌河道,鱼群在柏油路上挣扎,仿佛海洋正试图倒转登陆。
仙台国际机场关闭,沿海铁路停运,福岛核电站紧急暂停核污染水排放。
据悉,北海道根室市记录到海浪30厘米波高,不到预警值的十分之一,只留下民众在避难所面面相觑,有人擦拭着奔跑时摔伤的膝盖,有人给中暑昏倒的老人扇风。
日本的灾难预案里没写清楚:当预警等级远超实际灾情时,避险本身也会制造伤害。
日本忙于应对时,中国的预警系统也在高速运转。
我国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发出黄色警报,从上海到台湾声的宜兰,众多区域被标记为潜在"灾害性影响"区域。
北京复兴门外大街的自然资源部大楼里,海啸预警中心7:34发布首份警报,随后三小时内连发四次修订,,代表海啸波的红色弧线正以民航速度扑向中国海岸。
浮标21416传回关键数据:90厘米!这确认了海啸的越洋能力。
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启动加密观测,他们清楚1952年堪察加9级地震的教训,当时海啸在夏威夷希洛港仅预测1.2米,实际冲毁了码头设施。
很快,浙江舟山民众收到警示短信,第一条是台风“竹节草”的登陆通知,第二条“海啸黄色预警,预计19时抵达”。
不少人嘟囔着:“活了五十年,头回听说台风和海啸约好一起来”。
这不是玩笑。
台风“竹节草”恰在浙江境内盘旋,其引发的风暴增水预计达100厘米,而海啸波将在19时左右带来额外40厘米波幅。
要知道,风暴潮与海啸叠加,能量绝非简单相加。
7月30日19:15,上海芦潮港验潮站记录到28厘米水位异常;20分钟后,浙江舟山海洋站显示波幅37厘米。
上海海事局发出具体的航行警告:“长江口及杭州湾将有0.3至1.0米增水”。外滩观光平台架起临时挡板,工作人员不断劝说游客:“别看现在风平浪静,傍晚可能涌起怪浪”。
而海南也在积极应对,三亚海滩广播循环播放:“海啸波预计16:30到达,最大波幅30厘米,请勿下海但不必恐慌”。
与此同时,美国国家气象局对旧金山湾区发布海啸观察预警,菲律宾火山地震研究所预测吕宋岛沿岸浪高小于1米。印度尼西亚的预警覆盖西巴布亚省,而远在万里之外的智利海岸警卫队也加强了巡逻。
这场以堪察加为起点的“水圈多米诺骨牌”,最终触发环太平洋21个经济体的应急响应。
不过,目前被俄罗斯地震引发的海啸中,波及最严重的,当属日本。
这也给所有国家的防灾预案中多了一个警示:预警级别是否需考虑次生伤害?避难路线如何避免踩踏?高温天如何防止中暑?
这些问题不解决,下次灾难的伤亡统计可能再次出现讽刺性反转!
而且,在天灾面前,国家利益也可以暂抛。
无论是中国东海波高监测站的细微数据浮动,还是日本东岸密集海啸浮标的异常读数反馈,这每一份宝贵信息一旦汇总,都将成为精准预测巨浪轨迹、保卫彼此人民生命的珍贵拼图。
如果双方能在现有框架上更进一步,建立一个围绕灾害预警的即时信息共享通道,这将不仅仅是在拯救彼此海岸线上的城市和生命,更是共同守护整个西太平洋区域安宁的战略防线。
灾难无情,人有情,希望受灾地区能早日度过难关,恢复正常生活!
热点资讯/a>
- 玉昆2比3不敌海港 VAR无处不在 安德森场外遥控指挥
- 《红楼梦》在此入梦,“刘姥姥”带你穿越!
- 南通公积金贷款必看指南
- 云端技术助力移动游戏资源积累
- 全国乐迷集体奔赴 只为四小时“肖氏马拉松”!杭州爱乐乐团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