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数据治理困境,数据产品转型,数据资产入表!

点击次数:130 发布日期:2025-10-26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数字化和大数据,听起来特别高大上。

很多公司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去搞所谓的“数据中台”或者“数据治理”项目,希望能够利用数据来提升效率、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但现实情况往往有些尴尬,不少员工和管理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公司的数据系统好像越来越复杂,但自己想找个简单的数据,还是要通过层层审批,等上好几天;或者报表做出来一大堆,真正能指导业务的却没几个。

钱花出去了,效果却不明显,这就像是家里买了一台顶配的智能冰箱,结果主要功能还是用来照明,这就让人不禁要问,这背后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用大白话聊聊“数据治理”究竟是什么。

其实,这个词听起来专业,本质上做的事情却很接地气。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是对一个家庭进行彻底的整理和规划。

一个家刚开始的时候,东西不多,随手放哪儿都能找到。

但随着时间推移,东西越来越多,如果没有一套好的收纳和管理规则,家里很快就会变得一团糟。

找个东西要翻箱倒柜,同样的东西可能买了好几份,还占用了宝贵的空间。

数据治理就相当于这个家的“超级整理师”,它的工作不是简单地把数据扫一扫、藏起来,而是要建立一套长效的管理机制。

比如,首先要明确这个家里每个区域的功能(这就是数据战略),然后给所有的物品分门别类贴上标签,让你知道这是什么、从哪来、谁负责(这就是元数据管理)。

接着,还要规定像身份证、户口本这类最重要的文件必须放在一个固定的、安全的地方(这就是主数据管理)。

最后,还要定下规矩,比如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发现东西坏了要及时修理或丢掉(这就是数据质量和数据安全管理)。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最终的目的就是让这个家变得井井有条,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轻松、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从而提高整个家庭的生活品质。

所以说,数据治理的核心,就是让数据这个“家当”变得好用、管用,让它能真正服务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容易把“数据治理”和另一个概念“数据架构”混为一谈。

这两者关系密切,但分工完全不同。

如果说数据治理是为整个城市制定交通法规的人,比如规定所有车辆靠右行驶、红灯停绿灯行、主干道限速多少等等,那么他关注的是普适性的规则和秩序,保证整个城市的交通基本顺畅和安全。

他不需要知道每个市民具体要去哪里,他的职责是建立一个宏观的框架。

而数据架构师,则更像是这位市民请来的一位经验丰富的本地向导。

这位向导必须对城市的每一条大街小巷、每一个商场的停车场入口都了如指掌。

当市民提出“我想在晚高峰时期以最快速度从城东赶到城西的某家餐厅”这个具体需求时,向导会结合实时路况、小路捷径、甚至是哪个路口左转灯时间更长等具体业务信息,为他规划出一条最优路线。

这条路线图,就类似于数据架构师设计出的“数据模型”,上面的每一个节点、每一条路径都蕴含着具体的业务逻辑。

比如,一个简单的“销售额”数据,背后可能就关联着促销活动、会员等级、优惠券使用规则等一系列复杂的业务细节。

因此,一个不太了解具体业务的人,或许还能参与制定一些通用的数据管理标准,但一个对业务一窍不通的人,是绝对无法胜任数据架构工作的,他设计的“地图”很可能会把使用者带入死胡同。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发现很多数据项目之所以收效甚微,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角色错位”,让负责制定宏观规则的人去干需要深入业务一线的活儿,结果自然是水土不服。

另一个更常见的原因,则是“好高骛远”。

很多项目一开始就雄心勃勃,希望能一下子把公司所有系统的数据都集中起来,建成一个无所不包的“数据帝国”。

想法很美好,但结果往往是建成了一个巨大的“数据仓库”,数据虽然都堆进来了,但就像一个囤积了无数食材的巨型冷库,因为没有好的厨师和菜单去使用这些食材,最终大部分食材都无人问津,慢慢变质。

真正被前端业务系统调用,实现“数据反哺业务”的场景少之又友。

面对这样的困境,更明智的做法是转变思路,采取一种更务实、更精益的方式。

不要总想着一口气建好一座宏伟的城市,而是应该先从解决市民最迫切的一个出行问题入手。

比如,先集中力量打通一条长期拥堵的关键道路。

围绕这个具体的目标,去分析需要哪些数据(比如车流量数据、信号灯时长数据),如何设计解决方案(比如调整信号灯配时、设置潮汐车道),然后快速实施并验证效果。

当这条路的拥堵问题得到缓解,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有了信心和经验去解决下一个问题。

这种由具体业务场景驱动,以创造价值为导向的模式,积小胜为大胜,才是推动数据工作良性发展的正确路径。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就凸显出来了,那就是“数据产品”。

这是实现数据从“原始资源”向“有价资产”转变的必经之路。

我们要明白,并非所有的数据都能直接创造价值。

电脑硬盘里存储的一堆杂乱的文档和表格,那只能算是数据资源,就像是地里刚挖出来的土豆,或者山里砍下来的原木。

而“数据产品”,则是经过精心加工和包装后的成品。

比如,你把一堆土豆清洗、削皮、切条、油炸,再配上番茄酱,做成一份美味的薯条,这份薯条就是一个产品。

同样,数据分析师将分散在各个系统里的销售记录、客户反馈、市场活动数据进行整合、清洗、分析,最终形成一份能够清晰揭示市场趋势、预测下季度销量的分析报告,或者一个能自动识别潜在高价值客户的标签系统,这些就是数据产品。

它们不再是零散的、难以理解的原始数据,而是能够直接被业务人员使用、解决特定问题、创造明确价值的工具或服务。

把数据做成“产品”的这个思路,恰恰与我们国家当前大力推动的“数据要素化”战略不谋而合。

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政策,成立国家数据局,特别是明确提出“数据资产入表”,这背后传递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数据已经正式成为和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第五大生产要素。

所谓“数据资产入表”,通俗地讲,就是允许企业将经过治理和开发、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数据产品,像厂房、设备、专利一样,正式登记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

这意味着,数据不再仅仅是IT部门的运营成本,而是可以被估值、被认可的宝贵资产,能够实实在在地提升企业的账面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这个从“数据资源”到“数据资产”再到“数据资本”的演变过程,中间最关键的桥梁,就是“数据产品”的开发和运营。

只有把原始数据这块“璞玉”精心雕琢成一件件精美的“玉器”(数据产品),它的价值才能被衡量、被承认,最终才能在市场中流通和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