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岛激烈对峙:美军MQ4C闯入关键空域,局势骤然失控
当地时间9月10日晨九点左右,美国海军的一架MQ-4C无人战略侦察机从日本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升空。
照常规航线来说,它本应在西太平洋进行远程侦察,可这次却走了一条更冒险的路线:沿着台湾东部空域南下,经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最后飞到黄岩岛上空附近。
不过,当飞机进入台岛以东大约350到450公里的空域时,突然间飞行模式出了点问题:机组把机上的ADS-B应答器关掉了。这么一搞,对一架军用无人机来说,可就意味着它开始变得隐身,不再把位置主动传出去。
把应答器关掉的风险在于,可能跟民用飞机或者其他军机搞混,甚至还可能撞上去。也就是说,只有在执行特别敏感的任务是,军机才会选择“隐身”,这点儿,也能看出美方这次行动确实不一般。
这架无人机随后穿越巴士海峡,进入了南海地区。当它快到黄岩岛空域的时候,又重新开启了应答器。根据公开的飞行记录显示,它在岛屿附近空域盘旋了大约4圈,时间超过两个小时。这动作明显带着挑衅意味:在绕飞的过程中,不仅能进行情报收集,还在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存在感。
不过,事情没按美方预料那样顺利发展。在黄岩岛上空,它遇到了一大批军机的拦截,虽然具体细节没全部披露,但可以肯定的是,局势变得紧张,导致美军无人机被迫掉头返航。到了当天下午一点左右,它又回到嘉手纳,算是结束了这次挺敏感的侦察行动。
要知道,这架惹出风波的MQ-4C“三叉戟海神”可不是普通的无人机,它装了远程合成孔径雷达,探测距离能伸到220公里外的海岸边,还具备光电侦察、电子战和反潜的能力,能同时收集图像、电子频谱信号和水下潜在目标的踪迹。
这会儿美国派MQ-4C飞到黄岩岛的空域,主要目的就打在收集情报上。毕竟,黄岩岛周边的军事动向一直是美军重点盯着的对象。无人机在那儿盘旋几个小时,完全可以搞清楚一轮完整的情报检测。
再说了,这事儿也不排除是帮菲律宾打气。最近菲律宾老频繁越线,中方也多次把他们驱逐,美军这样一来,实际上是给菲律宾撑了把腰杆儿,增加了点底气,让他们在南海的争端中更敢于挺前头。
遇到美军突然的挑衅,中方没有在军事上搞大动作,而是迅速从政治和制度上给出了回应——宣布在黄岩岛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看起来像是“环保”的事儿,但其实背后的含义远远超出生态保护的范围。
一旦黄岩岛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不再只是一个有争议的岛礁,而是变成了中国主权的一部分。按照国内法律,那些被划入保护区的区域都会被严加管理,任何外来的干涉都将受到坚决的反击。
根据国内的相关规定,保护区里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会受到严密管理,这样一来,像菲律宾之类的国家在这片海域的行动,特别是非法捕捞和军事挑衅啥的,都得受到法律的限制和约束。
而且,随着黄岩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也会跟着推进,中方打算在那边打造海上指挥站、巡逻码头,还有各种海上支援设备,目的是增强对这个区域的管理和控制。
这些设备一旦投入运营,必定会大大提升中国海警的应急反应速度,特别是在应对菲律宾等国家的军事挑衅时,能够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质支撑。
海上工作站除了能作为中方海警的前线指挥枢纽,还会为海警舰艇提供补给保障。以前,由于黄岩岛距离大陆比较远,海警力量在那边的调度常常遇到后勤跟不上,这一局面如今有望得到改善。
搭建起工作站和巡逻设施之后,中国就能更有效地保障南海航道的安全,也能实时监控那些可能靠近黄岩岛周边海域的外来船只和舰船。
再者,黄岩岛周边海域会变成中方海警力量的“基地”,让那块海域的巡查和执法行动变得更为频繁和稳定。
那些装备了先进设备的小型巡逻艇和快艇,能在岛屿附近高效开展日常巡查和执法工作,保障海域的安全和法律落到实处。
这个措施,不光遏制了菲律宾和其他国家在那一带搞非法行动的可能,也让咱们在南海争端中的话语权更加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