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风险,银行贷款绑身,地方财政跟着遭殃
在中国,谈论房地产,真不是随口几句就能盖棺定论的事儿。
这个庞然大物,像个巨型牛魔王,横亘在经济和金融之间,谁都知道它分量有多重。
银行、老百姓、地方政府,人人都被这头牛拴着,有人把楼市比作“黑天鹅”事件,但搞金融的都懂,所谓黑天鹅讲意外和突然,其实楼市更像“灰犀牛”:大到谁都瞄得见,危险潜藏在最表面,行动慢吞吞,却随时可能踹你两脚。
咱们说了这么多年楼市熄火、房价退坡,金融风险警钟长鸣,但老话讲,见惯不怪,这牛就在原地晃晃悠悠。
可是等它真踹下来,谁扛得住?
比起什么想象不到的惊雷——还是要提防那些每天都在你身边迈蹄子的“灰犀牛”。
说回楼市跟银行这事,说白了,就是互绑。
你看国内那几家银行,房相关贷款占信贷四分之一,这数字搁啥行业都够吓人。
房贷巨额,开发贷也是一堆。
恒大和碧桂园不是去年就刷屏新闻了吗?
一家暴雷,成千上万人的贷款都跟着抖起来。
开发商靠预售搞钱,把没盖的房子当抵押,玩资金腾挪那一套,谁都知道不靠谱,但很多项目就是这么支棱着,风险早就在那儿摆着。
银行倒也不是傻子,但房价跌起来,抵押物一缩水,“银行坏账”就要列队排队了。
别看信贷部门老说控制风险,一旦楼市风向急转,大路朝天,谁都自顾不暇。
你要说银行没想过资产负债错配,那是自欺欺人。
搞金融的都懂,一个环不稳,整个链子都有可能断掉,楼市这头牛,绝对是一根不容松的绳。
除了银行,老百姓日子也没那么好过。
其实,中国人买房,买的从来不是一间房那么简单。
房子在咱手里,不光是砖头水泥,还有大半生的“安全感”和存款。
不信你去问小区里熬夜还房贷的大哥大嫂,谁家不是全家总动员在还贷款。
数据能骗人的?家庭杠杆率从不到20%飙到60%,房子下跌,每个月的还贷压力就像压上了两层重石,动不动就担心断供,啧,真是头疼。
疫情这些年,收入下滑不少,很多人还不上贷款,网上还出来了“集体停贷潮”,一群业主直接宣布先不还了,算是对金融系统的无声抗议。
房价跌了,账面财富少了一大截,去哪儿消费都得掂量掂量,买瓶牛奶都得看促销标签。
以前买房认准“稳赚不赔”,这回发现房价变成大风口,吹一下就是暴跌,老人说“房子涨了再换”,现在年轻人倒是琢磨“什么时候停贷能划算”。
话又说回地方政府,楼市更是财政心头肉。
土地财政那点事儿,过去十年,靠卖地填财政缺口,四成收入都是土地出让金。
每逢房价猛涨,地方小城甚至还搞“房引人”政策,无非就是跑步进场,把地卖出天价,添财政数字。
但自2022年起,土地卖不动了,收入连年下滑,财政部门急得团团转,连公务员发工资都紧巴巴。
债务压顶,LGFV(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都把土地当抵押玩金融,楼市跌价,平台也跟着溃不成军,金融风险水漫金山。
这局面说难听点儿,地方筹钱,全部得看楼市脸色,房价一顿跌,手里的地都变成了“待抵押品”,可抵的钱却日渐缩水,要说风险没爆,那是因为还在“慢慢捱”,真闹起来,一家银行撑不住,地方财政也没法招架。
那问题来了,楼市真的就是中国经济那个灰犀牛吗?
你试着盘盘账,细思极恐。
房价这么多年涨得不讲理,居民已经全员“上杠杆”,企业爆雷戏码一出再出,这些风声早已不是秘密。
房地产高峰时,曾经撑起GDP的四分之一,中国经济这么大一池子水,随便掉颗石头都可能激荡起万丈涟漪。
你说啥黑天鹅都挺刺激,但中国楼市这事儿,危机就在眼皮底下晃悠,追问真相没人敢拍桌子说没风险。
金融化的玩法,几年一轮,杠杆加码,风险慢慢积累,还没完全透支呢。
政策啥时候没在打楼市算盘?
底线思维,永远是“保交楼”,不专门救房价,救的是金融系统的安全。
要是断供潮真爆了,大批业主还不上贷款,那才是金融噩梦。
降低利率、松绑购房政策,缓解点居民压力,也算稳住局面一时半会。
大家都明白,政府目标就是“不能系统性风险大爆发”,楼市动荡可以忍,但要真拖垮银行,谁也没好日子。
至于国际经验,日本楼市泡沫破裂,1991年后银行坏账堆成灾,经济近三十年缓不过劲儿。
美帝房市也遭过雷,2008年次贷危机,满盘皆输,金融机构一夜崩塌,谁还敢轻视房地产风险?
就这启示,中国楼市既不是无敌神话,也绝不会被允许爆成黑天鹅。
政策层层防护,楼市最多慢慢萎靡,灰犀牛踱步,不至于飞起横冲直撞。
绕了一圈,房子这事还是翻来覆去地考验经济的神经。
中国楼市就是等你有空就会来踹两脚的大象,大家都能看得见它,可谁也没敢真把风险充满当回事。
它不会突然爆炸,也不会一夜暴跌,但慢慢磨着人的钱包和心气,经济和金融始终被它晃悠着。
咱们未来十年,是财富发动机还是金融雷区,不敢说死,但买房这事儿啊,早已不是稳赚不赔的童话了。
买房要看风险,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场和经济波动对赌的博弈。
这些年,房子变成了金融资产,大家买房想“脱贫致富”,现实却是买来一堆负债。
不论你是刚需还是刚毕业,都得想清楚风险,理性投资,不是“闭眼买,一夜暴富”。
有的钱早已不是自己的,房子也不会再给无限信心,财富效应减少,消费降级也许就是常态。
以后楼市要怎么走,没人敢拍胸口说稳,中产家庭要做好准备,买房也许成了“消费品”,不是家族传承的金山银山。
社会、政策、舆论,都会围着这头灰犀牛转悠,但谁先被踹一脚,谁先扛住压力,咱们只能且行且看。
其实也想问问大伙儿:你觉得中国楼市这头牛,还能稳多久?
是时候聊聊你的真实想法了。
你怎么看房子未来的金融属性?
来评论区畅聊,说不定下一个“灰犀牛”踩点就是你家楼下。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