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 115 师编制之谜:为何说它是八路军的王牌之师?
首先,我们不妨简要概述一下抗战初期115师的编制是如何构成的。
在抗日战争初期,我军的三大主力红军部队进行了相应的改编,转型为八路军的三支核心力量。具体而言,红一方面军演变为115师,红二方面军则演变为120师,而红四方面军则蜕变为129师。
115师由红一方面军所辖,其中主力部队包括众人所熟知的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经历了草地分兵的挑战之后,这些英勇的部队在中央的领导下,最终抵达了陕北。抵达陕北后,红一、三军团与徐海东、刘志丹所率领的红15军团在陕北地区实现了胜利会师,并随之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的原番号。
红一军团源自中央,而红十五军团则根植于陕北与鄂豫皖地区。昔日,这两支英勇的队伍未曾并肩作战。据聂荣臻元帅所述,红一军团与红十五军团初次携手合作之际,经历了一段颇为艰辛的磨合期。犹如东征期间,曾发生一桩颇具名气的插曲,即军团长犯了“本位主义”的错误。当时,红一军团在山西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展开战斗,收获颇丰;而红十五军团则在山区中辗转,无论是招募新兵还是筹集资金都颇感不易。毛主席随即向一军团发出电报,指示其分拨部分新兵支援十五军团,这一指令使得军团长心中颇为不悦。
继而,红一方面军经历改编,演变为115师。在此过程中,红一军团蜕变为115师的343旅,由陈光担任旅长;而红15军团则转变为344旅,徐海东出任旅长。
115师踏出征途,抵达晋东北后,便迎来了声名显赫的平型关战役。在这场激战中,陈光将军所率领的343旅担当主力。徐海东将军麾下的344旅下辖两团,其中一团遭遇突发山洪受阻,未能投入战斗;而另一团则作为预备队,参与了日军围剿的最终行动。
平型关战役的胜利余波未息,115师便在五台山展开了首次的“分兵部署”。
当时,日军对娘子关发起猛烈攻势,形势万分危急。为了支援娘子关,115师迅速制定了行动策略。一方面,主力部队南移,奔赴汾河流域及晋南地区。另一方面,师政委聂荣臻率领部分干部和部队留守晋察冀,继续浴血奋战,同时积极拓展根据地。
聂荣臻元帅曾回忆道,彼时的分家事宜实则并不繁杂,仅需明确是何人随主力迁往新域,又有何人留守。此任务交由罗荣桓同志全权负责。聂荣臻对罗荣桓言:“此分配事宜非你莫属,你素以公允著称。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以及卫生部等关键部门,均由你决断人员的去留,我决不争执。”罗荣桓对聂荣臻的信任给予充分回应,他亲自挑选了一部分人员。虽留守人员数量有限,却个个均能独当一面,堪当重任。
除却常规的干部分配,部队的部署亦有其特定的安排。在晋察冀地区,当时保留了115师独立团、骑兵营以及师教导队的两个分队,总部特务团亦留置了一个营部及两个连队。总计,这些部队共约3000人。
聂荣臻之所以日后能晋升为开国元帅,关键因素是他凭借不足3000人的兵力,成功建立了声名显赫的晋察冀根据地,并培育出了强大的华北野战军。
观察聂荣臻所获得的物资分配,其资源相对有限。在115师主力南下的决策中,聂荣臻仅率少数部属留驻晋察冀。聂荣臻在晚年回忆录中提及:“起初分兵时,同事们戏言,司令部的人员不多,一盆菜便能满足,一条炕便足以安睡。”由此可见,那时该部队的实力显得相当薄弱。毛泽东曾赞誉聂帅:“五台山前有鲁智深,后有聂荣臻”,对聂帅成就的高度评价,绝非过分。
在晋察冀地区,除了赫赫有名的聂荣臻元帅之外,还有一位杰出的大将——罗瑞卿。罗瑞卿起初是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的骨干成员,后来晋升为晋察冀军区副政委,并兼任政治部主任,辅佐聂荣臻元帅推进各项工作。
115师的主力部队在向晋东北南部进军的过程中,再次遭遇了“拆分”的境遇。
首次经历“分家”,115师将独立团及其他部队交由聂荣臻和晋察冀根据地接管。与此同时,344旅则直接纳入第18集团军总部的指挥体系。由此,115师师部所能直接管辖的,仅剩343旅。
当年,343旅下辖685团与686团。其中,685团的指挥官为杨得志,政治委员是吴文玉;而686团的团长则是李天佑,政治委员由杨勇担任。不久后,115师的师长不幸负伤,不得不离开部队,陈光随即顺理成章地接任代理师长一职,罗荣桓也由政治部主任转任为政治委员。
随后,陈光与罗荣桓率领343旅的主力部队抵达山东,与山东纵队实现汇合。双方携手在山东构建了实力最为雄厚的根据地。在此期间,罗荣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日后晋升为开国元帅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述及被编入18集团军总部及129师指挥序列的344旅,该旅旅长徐海东在身患重病后离队。随后,代理旅长杨得志与政委黄克诚接掌指挥权,率部投入战斗。随着战局的发展,344旅分为两股力量,各自行动。杨得志代理旅长率领一支队伍前往冀鲁豫地区,开拓新的根据地;而黄克诚政委则带领另一部分战士跨过陇海路,向华中地区进发。
黄克诚南下之后,首要之务便是与彭雪枫汇合,继而奉命前往皖东北。在与彭雪枫告别之际,他将344旅的主力部队交付于他,而自己则率领三个团奔赴皖东北。抵达皖东北后,他与张爱萍的部队成功会师,自此开启了在苏北战场的辉煌征程。
昔日苏北,黄克诚凭借麾下南下部队之力,成功创建了新四军第三师。
抗战胜利之际,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三师的主力部队,共计3.5万人,挺进东北。与此同时,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罗荣桓将军则动员了超过6万的兵力,同样朝着东北进发。昔日的343旅与344旅,最终在东北重逢,并携手并肩,共同投入了新的战斗。
切莫忘记,115师的前任政治委员聂荣臻所率领的那支“偏师”在晋察冀地区的英勇历程。历经数年磨砺,该部已成为一支强大的劲旅。当时,晋察冀军区地理位置靠近东北,在支援东北的战略任务上,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聂荣臻元帅在晚年回忆中提及,晋察冀军区对东北的支援行动中,规模较大的共有三次。
1945年8月,晋察冀军区首次派遣,调集了8个团以及1个营,共计1.3万人的兵力,同时配属2000余名地方干部,由李运昌率领,奔赴东北战场。
在1946年10月,发生了一次关键的调整。当时,聂荣臻等晋察冀地区的领导人物,积极向党中央提出建议,将冀热察与冀热辽两个军区纳入东北军区的管辖范围。
1947年,东北军区发起了“夏季攻势”。与此同时,晋察冀军区在冀东地区成立了詹才芳纵队,并将其派遣至东北战场。此外,晋察冀的同志们还主动向中央提出建议,将冀东全域划归东北军区管辖。须知,冀东地域辽阔,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及物资资源均十分丰富。
除三次大规模的援助之外,晋察冀军区已陆续向东北派遣了部分部队,并输送了足以为25个团组建干部的实力。其中,冀中地区的三支团亦被调入东北。
聂荣臻忆述,自那时起历经四十五载,晋察冀部队已壮大至拥有三个纵队与六个独立旅,它们均陆续调往东北,总兵力逾十万人。除此外,尚有十四个军分区的地方武装力量。
抗战伊始,115师便裂为三股。待至抗战落幕,这三股力量终又汇聚为一。115师的此般分合,孕育了实力雄厚的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以及华东野战军的一翼。而且,这期间涌现出三位开国元帅,以及徐海东、黄克诚、罗瑞卿这三位开国大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